浩闊天空等熊鷹|台灣最壯猛禽遭遇哪些難題?

熊鷹是台灣最大的猛禽。畫面提供/玉管處

熊鷹,是台灣體型最大、最神秘的一級保育類猛禽。牠的身影只出現在中央山脈的森林深處,對許多猛禽愛好者而言,牠的存在宛如「神獸」…

在研究者與生態攝影師眼中,熊鷹是最艱鉅的目標。在排灣族與魯凱族的文化裡,牠的羽毛象徵地位與榮耀,但時代變遷,傳統規範式微,想佩戴熊鷹羽毛的人變多,導致嚴峻的盜獵危機。當科學家們努力探索熊鷹的奧秘,在這片土地上,古老文化與熊鷹該如何並存?

下著雨的早晨,長期拍攝鳥類生態紀錄片的梁皆得導演決定賭一把,開了一個多小時的車來到北部山區,他經常在這裡等熊鷹。他曾有過連續五個月、幾乎天天到山區蹲點,最終卻只拍到三次求偶畫面的艱辛經歷。

長期拍攝鳥類生態紀錄片的梁皆得導演,經常到北部山區蹲點等熊鷹。

熊鷹是「定點伏擊」型的猛禽,不像同為森林性猛禽的林鵰,常在空中長時間巡弋。梁皆得導演說:「牠的滯空時間只有林鵰的四分之一。」極難在廣闊的天空中,捕捉到牠的身影。

熊鷹的狩獵的策略是定點伏擊,能拍到牠們在天空翱翔的機會相對少。畫面提供/邱嘉德、林可欣

連看見都很難,想研究牠們更是難上加難

熊鷹棲息於海拔300到2800公尺的山區,喜歡有大樹的環境,方便觀察與伏擊,主要捕食山羌、飛鼠、藍腹鷴等棲息在原始森林的物種,築巢時會挑選陡峭而且視野良好的環境。因為棲地喪失、非法獵捕,學者推估目前族群數量約500對,主要分布在中央山脈的深山。

熊鷹築巢時會挑選陡峭而且視野良好的環境。畫面提供/林業保育署

屏東科技大學的孫元勳老師團隊,投入熊鷹研究超過二十年。他們長期的野外調查發現,一對熊鷹約需10平方公里的廣闊生活空間。曾擔任孫老師助理的黃永坤,嘗試以聲音來理解熊鷹,他長期觀察野外與圈養個體,整理出牠們至少有七種叫聲,還釐清了不同叫聲與當下的情境。

2019年至2024年,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孫老師團隊執行研究計畫,團隊首次透過衛星追蹤熊鷹,成功繫放8隻個體、追蹤7隻,取得了長期且精準的定位資料。當時的研究助理謝季恩說:「這對我們來說,是整個台灣熊鷹研究跨了很大一步。」透過追蹤資料,團隊推估玉山國家公園範圍內,約有53至86對熊鷹,約占全台灣總族群的七分之一。

另外,熊鷹天性謹慎,常將巢位築於人類難以到達的陡峭邊坡。藉由追蹤成鳥的活動熱點,研究團隊成功找到了隱密的巢位,為後續的繁殖生態研究,奠定了基礎。

2019年至2024年,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孫老師團隊執行研究計畫,成功繫放8隻個體、追蹤7隻。畫面提供/謝季恩
研究團隊透過衛星追蹤熊鷹,取得長期且精準的定位資料。畫面提供/玉管處

熊鷹的巢,是生命誕生的起點,也是研究人員理解繁殖成功率、天敵壓力與環境威脅等議題的窗口。孫老師團隊位在宜蘭的研究人員,在五月下旬成功為一隻名為「烏奈」的幼鳥進行繫放。專業攀樹師上攀至數十公尺高的巢樹,將幼鳥帶回地面。為了避免幼鳥銳利的爪子,抓傷研究人員或牠自己,團隊還特別準備了小球讓牠緊握。接著團隊迅速為牠測量各項形值,如跗蹠長徑、全頭長等,熊鷹的虹膜會隨年齡改變顏色,也是紀錄的重點。完成測量之後,研究人員為幼鳥綁上發報器,方便追蹤牠離巢後的活動範圍與移動路徑。

攀樹師上攀至數十公尺高的巢樹,準備將幼鳥帶回地面。
研究人員為帶回地面的幼鳥「烏奈」,進行各項形值測量,如跗蹠長徑、全頭長、虹膜顏色等。

透過架設在巢邊的自動相機,團隊也紀錄到「烏奈」的菜單,山羌、大赤鼯鼠、和藍腹鷴等物種經常出現,整體來說哺乳類的比例比較高。

想活下去,熊鷹得面對氣候、盜獵等多重壓力

這項由林保署支持的研究計畫,從2022年開始觀察到13隻個體,包括7隻成鳥、2隻亞成鳥與4隻幼鳥,其中有一隻幼鳥在細雨中夭折。研究人員林可欣觀察到,在牠的成長期間有高達48%的日子都在下雨,連續降雨導致親鳥無法外出覓食,幼鳥最終因營養不良而死去,最後,飢餓的母鳥選擇吃掉了自己的孩子。

在近年追蹤案例中,有隻幼鳥個體在細雨中夭折,研究人員林可欣推測,可能連續降雨導致親鳥無法外出覓食,導致幼鳥營養不良死亡。畫面提供/林業保育署

想要活下去,熊鷹得要面對天候、棲地品質、天敵、盜獵等多重變數,林可欣說,北部族群遭遇的是氣候問題,南部族群遭遇的是獵捕壓力。

想減輕壓力,讓更多人認識熊鷹是重要的。以往只有研究人員才有機會目睹的育雛點滴,2024年,屏科大、民間企業及玉管處合作進行熊鷹巢位直播,讓更多人看到成長的喜悅與艱辛。這場直播吸引了十多萬人觀看,後來因為電力因素只進行了12天,主角莎倫順利離巢。

為了讓更多人認識熊鷹,在2024年,屏科大、民間企業及玉管處曾合作進行熊鷹巢位直播。畫面提供/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梁皆得

原住民傳統規範式微,導致熊鷹羽毛商品化

原住民傳說中,百步蛇年老後會蛻變成熊鷹,因此年輕熊鷹飛羽上的三角斑紋,被視為與百步蛇圖騰的連結。在排灣族與魯凱族的傳統中,是地位象徵。過去,羽毛的使用受到嚴格限制。排灣族耆老謝榮祥解釋,只有三種特殊身分的英雄或勇士才有資格佩戴。魯凱族協會理事長巴俊傑也指出,在魯凱族部落,唯有貴族以上身分者才能佩戴。

熊鷹的羽毛曾是排灣族、魯凱族領袖才能佩戴的身份象徵,但現在傳統規範式微,想佩戴的人變多,熊鷹羽毛被商品化。

從前羽毛的使用上有嚴謹規範,然而隨著時代變遷,這些規範逐漸式微。研究者黃永坤指出,以前一個部落就只有部落領袖可以佩戴,後來外來殖民政權與西方宗教進入,削弱了部落領袖的傳統權威,使得羽毛的佩戴規範變得鬆動。耆老謝榮祥感嘆,我們本來既有的傳統尊嚴被我們自己踐踏了,已經失去了原有意義。

想佩戴羽毛的人變多,導致熊鷹羽毛商品化。孫元勳老師訪查發現,在藝品市場上,一根品質好的熊鷹羽毛,價格可超過新台幣五萬元。希望能減輕盜獵壓力,孫老師在2018年起與工藝師鍾金男合作推廣仿真羽毛。鍾金男特別強調「在授課過程裡,第一堂課就一定要傳授傳統文化的意涵,跟羽飾的佩戴意義。我們不是在衝撞文化。」為了尊重傳統,嚴格篩選學員,確保只有具備佩戴資格的族人才能參加。

2018年起孫元勳老師與工藝師鍾金男合作推廣仿真羽毛,為了尊重傳統,鍾金男也嚴謹篩選學員,有佩戴資格的族人才能參加課程。

孫老師團隊推動初期的問卷調查,仿真羽毛在排灣族約有四成接受度,在魯凱族則達到五成左右,好消息是使用風氣逐漸增加。排灣族頭目包金蓮強調,領袖真正的核心是責任與肩膀,羽毛只是象徵。他呼籲部落應共同討論,建立新的使用規範,讓傳統在現代社會中找到新的平衡。

排灣族頭目包金蓮認為,羽毛只是象徵,領袖真正的核心是責任與肩膀。

牠們還面臨哪些新型威脅?

雖然近幾年開始進行繫放研究,關於熊鷹,還有許多未解之謎。放眼國外,日本的熊鷹面臨風力發電葉片撞擊、高壓電線觸電、鉛中毒等新興威脅,這些都是台灣的熊鷹未來可能要面對的挑戰。

持續收到發報器回傳的訊息,宜蘭的研究人員確定「烏奈」已經順利離巢,展開對世界的探索。蒼穹浩闊,祈願每隻熊鷹都能找到良好棲地,平安地翱翔天際。

宜蘭的研究人員持續收到發報器回傳的訊息,確定「烏奈」已經順利離巢,開始探索周邊環境。
地點
集數
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