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氣流急降雨 全台超過700處淹積水通報
受西南氣流影響,中南部出現大雨或豪雨等級以上降雨,以嘉義縣太保市與朴子市為例,7月28日單日雨量超過440毫米,名列第一、二名,造成街道積淹水、停班停課。
嘉義縣朴子市的168縣道,有些路段因為積水,於是當地居民趕緊將沙包堆置在中央分隔島的缺口,防堵大水進入社區。

另一座養豬場則因在荷苞嶼大排旁,受到溢堤影響加上位處低地,排水不及,大水灌進豬舍。飼主無奈表示,這次淹水情形比去年7月25日的凱米颱風還要嚴重,「豬隻跑得出來的可以活下來,跑不出來的就沒了。」

台南菁寮老街二度受災

台南後壁地區,7月28日單日降雨量達423毫米,導致菁寮中排無法負荷,大水漫進菁寮、菁豐與長短樹等村里,當地老街變成水路。開店超過60年以上的棉被行、鉛桶老店,無法做生意,直到隔天雨勢停歇才能清掃家園。(延伸閱讀:【島在現場】2025西南氣流豪雨|07.29-07.30)

菁寮老街北臨八掌溪,南有菁寮大排,地勢低漥且無法迅速宣洩雨水。台南市水利局局長邱忠川表示:「菁寮里地勢較低,老街淹水較嚴重,抽水站全開,仍無法及時排出,當時728雨勢太大,整個大排已經溢淹。」
台南市水利局為了提高菁寮排水能力,短期規劃在淹水熱區菁寮老街設置內排水路,加高堤防並且加大抽水站。長期治理則要延長築堤範圍,並且拓寬排水系統以及抬高橋面等工程。

也有居民指出,近年堤防加高,反而讓村莊內的積水難以排出。居民殷隆泰說,「以前八掌溪堤防沒蓋,淹水只淹到農田,自從堤防越蓋越高,水反而流不進河,變成村子在淹。」。
當大水來到 自主防災降低災損

這次嘉南地區的部分受災地點,都不是第一次遇上淹水,像是嘉義東石鄉港墘村,積水退得慢,直到第二天仍泡在水裡,有些居民自備抽水機應急。
而在台南市後壁區,當地一家已經經營百年的米廠,早在2009年莫拉克風災之後,就開始進行自主防災的準備。老闆黃麗琴指出:「我們每個門口都設防水閘門,還設計了能快速排水的庭院落差。」為了確保米廠生產不中斷,她多次改良擋水板材質,從重鐵片改為輕量鋁材,就能用最少人力快速安裝。

但他也發現另一個問題,「自救可以勉強保住生財工具,但家門口馬路每年加高,現在雨水都從路面倒灌進家裡,變成滯洪池」,她認為公共工程未考量周邊住戶的地勢與水路,可能加劇淹水風險。
行政院砸1000億治水

針對此波災情,行政院於7月31日宣布投入1000億元推動新一輪治水計畫,水利署650億元,內政部下水道工程215億元,農業部灌溉排水80億元,還有交通部橋梁改善與環境部相關配套等。
經濟部水利署副署長王藝峰指出,目前縣管河川與區域排水治理率偏低,約只有45%,必須加強治理。未來將聯合多部會,採取「多道防線」的系統性治理,第一線為堤防與抽水站;第二線為區域滯洪池與內排設施;第三線則為村落圍堤、家戶擋水閘門等防災措施。

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教授兼防災研究中心主任王筱雯提出,從中央到地方,首先應該重新全盤檢視治理規劃,因為部分的整治計畫,完成時日已有十年以上,目前土地條件與水文狀況,已大不相同。「必須針對每一個集水區及每一塊土地,真正造成淹水的成因,和以前的異同之處,進行全盤的了解。」
尤其工程防護皆有極限,「我們不能無限地加高堤防或擴建區排,應該要搭配分散型、多元化的治理策略,類似那種螞蟻雄兵的概念來處理每一滴水。」

他認為除了防洪工程,更應該重視環境原有保水、透水的功能,進一步加強土地使用的管制措施。「透過淹水潛勢圖,作為一個有法令依據的參考,已經確認為高風險區域,應該避免進一步新的開發」。王筱雯教授建議,未來如果有機會將淹水潛勢區域納入國土計畫中,並考慮不同程度的土地開發管制,將有助於降低災害,另外還須搭配充分的風險溝通以及防災措施。
房屋修繕缺工缺料 風雨再度襲來
在台南市七股區西寮里,居民陳銘堂的屋頂尚未重建,屋內放著水桶接水。「帆布已經蓋四五天了,今天原本要鋪瓦,但雨又來了。」他苦笑,現在附近住戶彼此分享舊瓦片、協力修屋,因為人力與材料都極度短缺。(延伸閱讀:【島在現場】丹娜絲颱風強風吹過,現場實錄)

西寮里長柯勝強說:「帆布只能擋小雨,大雨根本沒辦法,只能求老天保佑。」8月2日中央氣象署又發布豪雨特報,這次影響範圍擴大到18個縣市。
面對氣候變遷劇烈,颱風與降雨交錯而來,居民家門口的廢棄物及淤泥還未清理完,該如何盡速協助居民復原家園,全面性思考防災、減災策略,才能經得住下一次風雨夾擊的試煉。
核稿/于立平,編輯/林彤恩,林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