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利

樹 田 | 創造林下經濟的另一種可能

2018-08-20

台灣擁有大約219.7萬公頃的森林,當中估計有27萬公頃是生產性的人工林,這些人工林,有些鄰近山村,有些位在私有地上,如何善用人工林底層,種出更多經濟收入呢?林業試驗所的專家,正透過系統化的試驗,研究如何妥善利用生產型的人工林,讓林下經濟可以發展出不同模式,他們是怎麼做的?

把田讓給樹|肖楠樹下種咖啡

2018-07-16

在人們開墾之前,山坡地是屬於森林的。一位農民,二十多年前,決定把田讓給樹,為環境存住幸福。

一級木失竊記~塔曼溪直擊

2018-06-04

林務局將台灣原生的肖楠、紅檜、扁柏、台灣杉、香杉,稱為台灣針葉樹五木,肖楠是其中的一級材。

聖䴉之亂|搶奪鷺科鳥類棲地

2018-05-14

微彎的嘴喙,像是死神的鐮刀,黝黑的頭部、潔白的身軀、修長的雙腳,在古埃及文化中,牠們是象徵智慧的神祇。因為美麗,成為觀賞鳥商品,被買進台灣。後來順利在野外活了下來,卻掀起一場生態暗湧。

另一個清境|未來該怎麼走?

2018-05-14

清境在民宿出現前,是政府安置軍隊的高山農場,滇緬義胞與榮民共有七個村。後來民宿過度發展,政府頒布禁建令,這些村落的屋舍改建也因此受限。現在針對這些村落的建物禁建令即將解除,對清境將帶來什麼影響?美麗的高山稜線,從森林變成農場,接下來,人們又將打造什麼樣的清境?

利利安誕生記|人工巢箱為貓頭鷹爭取生存機會

2018-04-16

住在低海拔森林的領角鴞,通常是一夫一妻共同育雛,今年,台中市的吉峰國小出現了一夫二妻。三人行會不會太擠?牠們能順利傳宗接代嗎?

城市新藍帶|大灣草圳喚醒台北水路記憶

2018-04-02

「台灣是我心中最有資格講生態的島嶼,台北市是世界首都城市,最有潛力做生態城市。」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執行長郭城孟這樣認為。近幾年,一度失去螢火蟲的台北市,成功地讓螢火蟲重新回家。有水就有生命,身為螢火蟲復育推手之一的郭城孟,提出大灣草圳、帶狀濕地的構想,希望野生動物有地方停駐,喚醒人們對水的關注。

妝點蘆竹湳|頭份工業區旁的古厝風情

2018-04-02

三百多年的時間流淌,為苗栗的蘆竹湳聚落敷上一層濃濃的歷史感,難得一見的古樸敦厚。一群有心人,努力保存聚落,以音樂與藝術滋養,添加元素而不掩蓋它原有的風采。

路殺大調查|找出人與動物的衝突熱點

2018-02-26

道路、車輛,帶來了行動上的便利,有時候,卻也帶來死亡。有群生命需要過馬路,卻看不懂號誌。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林德恩,以2017年進行的兩次試辦系統性調查結果去推估,全台灣平均一年可能有超過五百萬隻以上的野生動物被路殺。明白問題在哪,才能著手改善,想要答案,方法不難,只要一台手機和一顆溫暖的心。

變形之島 (2018回顧版)

2018-02-12

位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的台灣,面臨高地震風險,從地質資料來看,台灣是全球變形速率最快的地方,當大地的力量持續運作,台灣,變形之島,你我該如何面對?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