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書帆

光電停看聽:從知本濕地看原民傳統領域與綠能發展的衝突兩難

2020-08-24

炎炎夏日,氣溫屢創新高,氣候變遷的影響,越來越有感,政府想藉由太陽光電加快減碳腳步,然而許多地面型光電案場,卻因為引發環境與社會衝擊,進度停滯,其中包括位於台東知本濕地、由韋能能源子公司盛力能源得標的知本發電廠,建置容量202MW,預計完工後,將成為東北亞規模最大的光電廠。  

為蛇找生路|友善耕作保護蛇類生存環境

2020-07-06

說起蛇這種生物,不少人第一個反應是厭惡或恐懼,其實台灣有不少蛇類,早已因為人類的活動,面臨存亡關頭。

共病時代:跨物種傳染病的挑戰

2020-06-15

截至2020年6月中,全球因新冠肺炎死亡的人數,已經超過四十萬人,電子顯微鏡才能看到的微小病毒,卻為人類政經社會帶來巨大衝擊。  

為候鳥開餐廳|棲地營造

2020-05-11

每年春天,有一群嬌客會沿著東亞澳遷徙線,從澳洲飛越五千多公里的距離,來到台灣,牠們是以鷸科、鴴科為主的候鳥,在台灣短暫停留後,會再繼續飛行五千多公里,回到西伯利亞繁殖地。不過牠們的旅程,卻面臨著重重危機。  

搭一座理解山林的橋──我看《檜木林》與《神殿》

2019-12-02

1896年,林杞埔(今南投竹山)撫墾署署長齊藤音作組團欲攀登玉山主峰,卻誤登玉山東峰,隨行的林學博士本多靜六採集了第一份紅檜標本,將近八十年的台灣檜木砍伐史就此揭開序幕。1899年,阿里山作業所嘉義出張所書記石田常平,在阿里山發現一片由紅檜、扁柏組成的巨木林,歷經二十多年砍伐後,1935年日本政府在阿里山設置一座樹靈塔,有研究者指出,設置樹靈塔主因並非懼怕樹靈作祟,而更有可能是1934年日本訂定...

我們與動物的距離──《島嶼十二獸》

2019-06-13

我們與動物的距離,可以很近,也可以很遠。哈爾‧賀札格(Hal Herzog)在《為什麼狗是寵物,豬是食物?》一書裡,提及研究人員發現人類大腦中有一個專門處理與動物有關資訊的區塊,對人臉或無生命物品都不會有反應。另一方面,人類活動已使數以百萬計的動植物滅絕或瀕臨滅絕,其中有許多甚至尚未被命名。 某方面來說,我們與動物的距離確實很近,或者該說與動物的「形象」或「符碼」很近。成語「葉公好龍」,...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