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困境

採訪 陳佳珣
攝影 葉鎮中 陳添寶 朱孝權 張國樑 陳志昌 於貽塵

雖然各界對生態工法都相當認同,但是落實到實際的工程施工上卻是有相當大的落差,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這些落差,本集從工程面、制度面、執行面實際了解現在河川生態工法所面臨的種種困境。

大屯溪發源自火山地質的大屯山系,穿梭於一座座丘陵間,溪床內散佈的岩塊以及湍急的水流,凸顯她旺盛的生命力,流經台北縣三芝鄉與淡水鎮,然而,短短的14.7公里所遭遇的環境問題,卻是台灣河川的縮影。河道縮減導致溪流水文的改變,水泥化的護岸破壞河川生態,農田取水堰切斷溪流的廊道,污水的排放影響溪流的水質,一條溪流的生命,我們該如何看待?一條溪流面臨的困境,我們又該如何面對?

結合「生態」與「工程」的生態工法,成為黑暗中的明燈,但是這盞燈猶如風中的燭火,面臨重重困境。生態保育,是近年來逐漸被政府單位重視的課題,但是對於河川生態工法卻一直沒有理想的楷模,可供各界觀摩,為了評估做為示範河段的可行性,台北縣政府水利課人員會同荒野保護協會以及台北縣河川生態保育協會,針對大屯溪遭象神颱風嚴重損毀的河段進行會勘,希望能注入更多生態工法的精髓。

生態工法在建材的運用上,強調的是就地取材,它可能是石頭、木頭,也可能是單純的砂土,或者是栽種植物,甚至根本不需任何施工,完全是因應當地環境的需求。不過這種柔性的工法,往往給人一種貼心卻不安心的錯覺,所以應用在河川整治上時,經常面臨河防安全與生態保育的拉鋸戰。

堅守河防安全是水利單位的天職,營造生活化、生態化的河川是縣政府的理想,找到中間的平衡點是兩方努力的成果。對中游中和里里民而言,大屯溪之於他們,有著血濃於水的情感,就是這份情感使這裡的整治工程,有別於下游水泥護岸冰冷的形式,展現全然不同的風貌,成為一條故鄉的河流。

尊重大自然,傾聽她的呼吸,感受她的脈動,生命的喜悅就在裡面,了解她,妳就不忍傷害她。許多工程之所以會造成無可挽回的生態災難,主要就是因為國內對於基礎生態調查的嚴重漠視。如果人類的開發是永無止盡的,那麼生態工法的發展勢必將關係著生態保育的成敗,甚至可以說是人與自然共存共榮的關鍵所在。

集數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