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旁邊是垃圾場|新竹關西垃圾掩埋場污水滲出衝擊環境

採訪 陳佳珣
攝影 陳添寶 陳志昌 朱孝權

里長說出了東山里民共同的心情,掩埋場設置16年來,大小抗議不斷,垃圾場為什麼總是成為地方的惡鄰居。清澈的水緩緩流過田間,青綠的稻田,再兩個月就可以收成了,在另一旁的農地,原本也該是綠色的,現在卻是光禿禿的一片,乾裂的土地,不是缺少灌溉的水源,而是水根本不能使用。

十六年來,新竹關西垃圾掩埋場,不僅污染農民的灌溉水源,每當南風吹起,附近住家環境也全是蒼蠅。這期間,大大小小的陳情抗議聲不斷,垃圾場的問題始終沒有解決,這並不是單一的個案,而是普遍存在的問題。

現在幾乎台灣各個鄉鎮都有垃圾衛生掩埋場,設計原理是在垃圾上面覆一層土,來防止惡臭及病媒的產生,四周則有不透水設計,防止污水滲入地下水,而滲出水則靠污水集流管收集後再處理,但是如果垃圾場污染防治沒做好,週遭的居民就要長期面對垃圾場帶來的二次污染。

新竹關西垃圾掩埋場的邊坡沒有做好壓實而滲出的污水,以及反送池沒有將滲出水反送,污染水流入雨水溝,順著坡度不斷的往下流,流入山溝污染灌溉水源、破壞溪流生態,同時也滲入地底下污染地下水,最後流入鳳山溪,下面的新埔、竹北的自來水廠取用這些水,而住在垃圾場附近居民的生活環境也深受衝擊。

在民國七十六年,環保署的衛生掩埋場政策,是朝向設置區域性的大型掩埋場,但是因為各鄉鎮市都不願意設在自己的鄉里,區域掩埋場的計畫因此破局,造成今日鄉鎮級的小型掩埋場林立,層級低、經費少、專業能力不足,若是加上鄉鎮市首長不重視,各種污染的情形就更雪上加霜。

除了共同的滲出水處理問題外,像是垃圾悶燒產生有毒的氣體,露天堆置成為衛生問題與病媒的溫床,設置在哪裡,便是污染哪裡,甚至隨意棄置的情形也不少,產生各種各式各樣的問題,迫使住在掩埋場旁邊的居民必須採取激烈的抗爭手段。

每年環保署會評鑑全國的垃圾場,這些問題從鄉鎮市公所到地方環保局,再到中央的環保署都應該了解,但卻讓垃圾場像一個傷口,潰爛化膿,而主管機關仍是沒有正式提出完整的解決方法。每個人都不要垃圾場在我家旁邊,這麼多垃圾場的問題,卻是直接、間接的影響到島民,台灣島生病會不會好?就看眾人的決定。

集數
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