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相關報導
追討程序正義(二)|中科開發案一階環評匆促過關,爭議是否釐清?
從后里三線路轉進四月路,就是后里花農陳欽全的家,沿途香水百合、劍蘭、文心花田,點綴后里別有一番風情。65歲的陳欽全高農畢業,因為愛花,退伍後回到故鄉開始種花,是后里最早種花的農民之一...
追討程序正義(三)|環評審查未考量土地徵收與居民生活
依照環評法規定,環境影響評估應審查範圍包括:生活、自然、社會、經濟、文化、生態等環境影響,但實際上,環評委員會對污染排放以外的開發影響卻較少評估。
追討程序正義(四)|永揚垃圾場案環評書造假
一個與世無爭的小村莊,2001年,台南縣政府悄悄通過環評案,要蓋一座9公頃的永揚垃圾掩埋場。環評第一階段審查不需要舉行說明會,環評通過了村民還不知情,直到92年消息曝光後,村民擔心垃圾場污染灌溉用水、烏山頭水庫,組成自救會站出來反對,經過了八年,抗爭還沒有結束。
追討程序正義(五)|環評如何落實公民參與、評估健康風險?
「你有三分鐘」。中科三期專案小組主席、成功大學教授李俊璋,在2010年8月25日中科三期環評專案小組審查時,請后里鴨農許金水發言前,言明發言只有三分鐘。
【開路爭議】給一條路|國道七號開闢對生態的衝擊
在過去全面追求經濟的年代,開路被認為是發展中很重要的一環,但是到了今天,關心生態和自身環境的思維逐漸升高,大家對於開路所思考的層次,更加多元。一條路的出現,不僅僅只是串連起A、B兩地的運輸功能,還包含了對於當地文化、地層、自然、都市規劃等各種面向的挑戰,必須都要評估,才能決定是否有開路的必要性。
【山區開發】開薑闢土:新竹尖石水田部落的水土危機
「他們為了賺錢,罔顧部落生命,如果來七八百毫米的雨量,我們會跟小林村一樣」站在新開闢的薑田之前,老鄰長邱子茂心情沉重的說。故事發生在新竹縣尖石鄉的水田部落,由於人口老化,就業機會稀少,部分居民把地出租給外地人,來賺取微薄的租金。不少外地人前來種植生薑,開墾區就位在部落正上方,造成水田部落的環境危機。
溼地與航空城|對許厝港溼地水鳥的衝擊
荒廢的許厝港,曾經繁華一時,清朝雍正年間,它擁有北台灣一半以上的運量,如今看起來些許淒涼,其實蘊含著生命力,這裡是水鳥的家。但是…鳥依賴許厝港溼地生存,政府也想在這裡發展,人鳥衝突一觸即發。桃園航空城計畫,承載著地方的經濟發展夢,卻可能入侵水鳥的家園…
後灣濕地的陸蟹危機|墾丁國家公園內最多兇狠圓軸蟹的地方發生什麼事?
陸蟹出沒,兇狠的雙螯,宣示著濕地的生存領域。開發來臨,面對人類的破壞巨力,陸蟹有了危機。一群人展開行動,搶救一片陸蟹棲地,也搶救一個社區未來…
蘇花改,安全嗎?|蘇花公路所面臨的環境風險
一個多月前,一場豪雨讓蘇花公路發生大崩塌,奪走了26條人命,也促使行政部門以極高的效率,有條件通過「蘇花公路山區路段改善計畫」的環境影響評估。長久以來花蓮人期盼一條安全回家的路,似乎終於實現了,但是這條路的開挖,將會面臨哪些不可預期的風險?有哪些地質上的考驗,是必須克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