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相關報導
沒水 怎麼活?|大旱下的動植物生存危機
中南部的黃花風鈴木,因為乾旱而盛開,雖然是植物的自然機制,景色也十分賞心悅目,但學者提醒,極端氣候一旦持續發生,對植物生長並不利。在人們沒注意到的角落,許多動植物也正因為這場大旱,遭遇生存危機...
候鳥捎來的死亡訊息|高屏溪水鳥大量死亡疑因河川污染
高屏溪口曾經是記錄上百種鳥類活動的度冬天堂,今年冬天,卻有鳥友發現水鳥出現大批死亡現象,溪旁的沙洲上,更可以見到中毒水鳥,痛苦掙扎著…
蟻潮:當飼養螞蟻的熱潮興起
團結合作力量大,從螞蟻身上展露無遺,有人說牠們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生物,甚至比人類還早就懂得農業與畜牧。中南美洲的切葉蟻喜歡吃蘑菇,會割下葉子帶回巢裡栽培真菌;有些螞蟻與分泌蜜露的蚜蟲共生,負責保衛工作,彷彿人類圈養乳牛。螞蟻能舉起比自己多上數百倍的重量,牠們有的是分解者、有的是捕食者,為了親眼目睹牠們的精彩生命,近幾年,台灣流行起養螞蟻風潮。
分動物吃一口|烏來小農的友善耕作
食安風暴一波接一波,到農夫市集採買產地直送的友善農產,是許多都市人的消費新選擇。台灣博物館南門園區前新開幕的市集,吸引了不少人潮。和其他農民市集不同,這裡聚集的,是一群參與綠色保育標章認證的小農。
大撲殺:禽流感疫情來襲,問題出在哪?
一簍簍裝滿、黃撲撲的小鵝,過去劉坤宏的雛鵝,是市場上的搶手貨,一隻小鵝叫價七十五元,現在卻連降價也找不到買主,孵化箱內還有不少鵝蛋等待孵化,做了三十多年,第一次遇到這種慘況,他很無奈…
【島在現場】榮星花園生態池改造行動|20150124
公園該是什麼樣子呢?整齊的草地,景觀化的花花草草,能不能有不一樣的思維?從生態的角度出發打造公園樣貌。台北市榮星花園是台北市少有的綠寶石,過去也曾有螢火蟲族群的出現,隨著外來物種擴散,棲地破壞嚴重,螢火蟲族群逐漸減少,1/23、1/24兩日荒野保護協會和台北市公燈處合作,要從螢火蟲的角度出發,在當地居民、學童參與下,營造一個自然的生態池,讓螢火蟲再度在榮星花園的夜裡亮起來..
松鼠大軍「偷渡」金門|啃咬水果、樹皮造成農業損害
金門的老年人,一輩子沒看過松鼠,但這個從民國90年後現身金門的小嬌客,目前數量已經有一萬隻,常常闖入果園啃咬水果,造成農民損失。縣府打算抑制松鼠族群的數量,但如果用毒餌,擔心其他動物誤食,目前只能使用捕鼠籠抓松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