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動物」相關報導
我們與黑冠麻鷺的距離|在台灣落地生根的稀有留鳥
最近大家會在公園綠地中,看到一隻大鳥的身影,牠安靜地在樹蔭下吃蚯蚓,當察覺到有人停下腳步關注牠,就會化身成一根木頭,動也不動,等關注或威脅解除,才會繼續找牠的蚯蚓,或者玩起小水坑裡的落葉。 來到都市的公園,攝影師蕭啟仁讚嘆黑冠麻鷺尋找蚯蚓的功力,「真的很厲害,都知道蚯蚓在哪?」。現在這麼常見的黑冠麻鷺,很難想像在十多年前的台灣,牠還是稀有鳥種。一旦出現鳥蹤,鳥友們都會連夜開車,...
深海裡的神秘巨獸_ 巨口鯊
海洋裡有一種巨大而神秘的生物,牠跟鯨鯊一樣,屬於大型軟骨魚類。因為有著大大的嘴巴,因此有了巨口鯊的名稱,名字很嚇人,但牠卻是溫柔的巨獸,不會主動捕捉獵物,總是張開大嘴透過海水濾食的方式來進食。通常棲息在深海,只有夜間會在特定海域游到較淺的水域,但由於族群量少,樣本取得不易,我們對牠的了解並不多。 (來看看日本2020年拍攝到巨口鯊的海中影像) 巨口鯊標本(攝於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
鹽地生機|當光電來到嘉義布袋的鳥世界
從空中俯瞰嘉義布袋,一片片矗立在廢曬鹽田中的太陽能板,改變了海岸的地景,也在台灣再生能源發展的過程中,掀起一陣波瀾。從2017年至今,布袋鹽田的光電開發爭議,隨著太陽能電廠正式完工商轉,看似暫時平息。野鳥的一舉一動,會不會因為光電設施的進駐,而有所改變?對當地生態工作者來說,日復一日的調查工作,是一場仍在進行中的馬拉松。
田裡的食客 環頸雉|吃光農作物的搗蛋鬼
兩週前種下的有機大豆,現正冒出新鮮嫩芽,吸引著環頸雉、斑鳩等鳥類到來,花蓮光復鄉的農民柯春伎,無奈地說「環頸雉的數量一直很多、非常多,多到我們的豆芽剛冒出來都會被吃掉。」每天早晨柯春伎都會帶著小狗一起巡田,想在田間產生一些嚇阻效果。人狗在田間走,反而常被環頸雉,突然一個飛衝出來嚇一大跳。不過柯春伎仍希望維持生態與生產的良好關係,思考不會傷害到動物為第一優先,堅持友善環境的農作行為。
為候鳥開餐廳|棲地營造
每年春天,有一群嬌客會沿著東亞澳遷徙線,從澳洲飛越五千多公里的距離,來到台灣,牠們是以鷸科、鴴科為主的候鳥,在台灣短暫停留後,會再繼續飛行五千多公里,回到西伯利亞繁殖地。不過牠們的旅程,卻面臨著重重危機。
喜蝠會|蝙蝠會傳播病毒嗎?
傍晚時分,天空中的小黑點,你能分辨出,哪些是鳥類,哪些是蝙蝠嗎?當日行性的動物準備返巢,夜行性的蝙蝠才正要出動。台北市蝙蝠保育學會研究員徐昭龍說:「蝙蝠晚上活動,又棲息在比較陰暗的地方,很多人就覺得牠代表著疾病。」有人因此害怕蝙蝠,也有人不但不怕,還期待在保持適當距離的前提下,與牠們歡喜相會。
一起找溪望|官民合作找回花蓮鱉溪的生命力
花蓮縣富里鄉豐南村的村民,在鱉溪溪邊的高灘地上,挖了三個淺淺的水池,他們希望在池子裡復育,小時候很常見到,現在卻快要消失的小魚-菊池氏細鯽,第一步是先把原生水草種起來,營造適合牠們生長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