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後山,是好山好水的代名詞,總是吸引著無數的遊客投入她的懷抱。但是,好山好水的背後,隱藏著的是坑坑洞洞的礦區。
來自地底的熱源,讓台灣從北到南都有溫泉,有些被開發成溫泉旅館,產生大筆商機,有些在山林中深藏,未經雕琢。雖然在旅館泡湯是人生一大享受,不過也有許多人寧願長途跋涉,投向野溪溫泉的懷抱。然而,位在野溪的溫泉,絕對不如表面上溫柔。
在台灣偏遠地區,有五百多所小學,因為學生人數不滿百人,面臨著裁併或廢校的命運,讓偏遠地區的教育,走入消失的歷史。但是,許多偏遠小校,在廢校的困境中,思考不同的教育模式,結合特有的自然生態,展開靜默的改造工程,期待在山巔海濱,走出偏遠國小的新春天。
遠離水泥叢林,跟著獵人進入飛鼠、山豬、山羊的世界,找尋失落的本能,回應森林深處,遙遠而響亮的野性的呼喚。 我們要去的部落名叫大同,太魯閣人叫它砂卡噹(斯卡檔),它位在立霧溪北岸海拔八百公尺的山上。對我來說,大同一直是一個很遠又很近的地方,以直線距離來算,它距離太魯閣口並不算遠,但是往部落的山路非常陡峭,唯一的交通工具是你的雙腿。在獵人Saki與Kimbu的帶領下,我們沿著流籠的路線往上攀行,...
上山尋夢,當人生做出不同選擇,轉了彎,景致不同。不到三十歲的賴盈羽,放棄城市裡的生活,一個人前往深山,經營她的有機農場,在簡單自然的生活中,打造一個現代的桃源夢。
1978年,中山高速公路開通,台灣從此進入高速公路時代。1987年,北二高動工興建,西部平原橫跨著一座又一座水泥長程。2006年,北宜高速公路通車,長隧道工程取代了九彎十八拐的記憶。2007年,蘇花高速公路箭在弦上,有人愛它,有人恨它。一場公路興建與地方發展的拉力賽,在東部開跑。
在成立國家公園二十多年後,面對來自居民生活、遊客觀光、物種生存以及開發建設四種影響國家公園發展的要素,我們不禁會問,種種角色衝突之後,究竟是「誰的國家公園?」
花蓮縣秀林鄉的銅門村,是個太魯閣的部落。她位於中央山脈木瓜溪和清水溪的合流處,清澈的小溪裡有豐富的魚蝦,高聳的森林環繞著部落,族人一直在此過著寧靜的日子。今年五月,卻意外傳出森林盜伐的事件。
台灣百合的生命力極為旺盛,分佈在台灣各地,從海邊的岩石縫到海拔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地區,都有它的分布,如果你常到野外走動,相信你一定對它不陌生,這也難怪常被作為台灣生命力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