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我們的島第 No name 集的相關文章
【消失中】鰻苗正在減少?我們快要吃不到鰻魚了嗎?!|捕鰻家族現場觀察|feat.捕鰻苗第三代 林芷晴|公視我們的島Podcast
鰻魚無法透過人工繁殖,必須到河海口捕捉鰻苗,進行養殖後,才能成為我們餐桌上的鰻魚。著青蛙裝的捕鰻人必須於冬季到海口工作,由於價格好,被稱為「海上白金」,許多漁民不管浪大浪小都出海捕撈。但隨棲地破壞,鰻苗資源下降,加上市場需求量不減反增的情況下,我們捕撈的鰻苗,已經超過牠們能自行恢復和維持的數量了。未來我們還吃得到鰻魚嗎? 隨著鰻苗數量減少,捕鰻工作越來越不容易。在宜蘭壯圍長大的林芷晴,...
秋冬還可以賞楓嗎? 氣候變遷下的植物危機|阿聰現煮時 島的行動客廳 4K版 EP.02
當楓葉開始變紅,我們就知道是秋冬到了,不過現在因為氣候變遷,四季愈來愈不分明,植物的生理時鐘也開始出現錯亂,在加拿大因為暖化,楓糖大量減少,而在台灣也有許多農作物,像是茶葉、甜柿等,風味與產量都受到影響。 改變的不只氣溫,還有降雨型態,相信你也感受到,天氣愈來愈難捉摸,不時暴雨、乾旱交替發生,這次阿聰來到大雪山,在雲霧繚繞中,賞楓、吃鬆餅、品嘗甜柿、聊氣候、談霧林帶的植物該怎麼辦,...
【在地聲音】小辮鴴來囉!到雲林吃土豆,看土豆鳥,數土豆鳥|feat.雲林縣野鳥學會理事長 陳姍姍|公視我們的島Podcast
每年進入秋冬,一批批的候鳥飛來台灣度冬,小辮鴴就是其中一群嬌客,可愛的外觀,讓大家給牠取了好多種名字:小辮鴴、土豆鳥、田貓仔還有天線寶寶都是牠的小名。其中以雲林地區數量最多,這個時節的農田正在進行輪耕前的翻土作業,田中翻起不少蚯蚓、昆蟲等,正是小辮鴴最愛吃的食物。 雲林鳥會每年舉辦數鳥活動,記錄每年小辮鴴來到台灣的數量,十多年來的數鳥過程,越來越多人參與這樣的年度盛會,...
七股光電拚共生|漁民憂心衝擊養殖產業
出門就是光電場,在台南七股成為現實。原本是遍地魚塭的漁鄉,成為全台光電場密度最高的地方。居民發出怒吼,要求政府出面處理,在光電包圍地方的困境中,說出一個如何共生的道理。
家具的永續循環路|把再利用、以租代買的思維帶入生活
你記得你家最老的家具,用了多少年嗎?早期阿媽用實木做成的紅眠床,可以睡六、七十年。現在粒片板做的三格櫃,可能用兩、三年就受潮變形。台灣一年產生約十萬公噸廢家具,有沒有機會減量?修繕之外,能不能走出一條新的永續循環路?
【消失中】從航空城、捷運綠線、中壢運動公園的大型開發來看都市擴張下的桃園:一座城市消失的聲音|feat.王正祥《中壢地埤聚場》、《空城現場》共同發起人|公視我們的島Podcast
你聽過一座城市消失的聲音嗎?桃園作為台北都市擴張的第一線,每天都在改變,但也有很多東西,每天都在慢慢消失。
台灣最東邊的漁村、海女文化在哪裡?怎樣才能不消失?|阿聰現煮時 島的行動客廳 EP.01
在東北角,百年漁村馬崗聚落,是不少人嚮往的輕旅行秘境,不過這座極東漁村開始被人們注意,卻是因為開發。
找回城市裡 最棒的一條河|你所不知道的雙溪河
黃雍熙是划船運動的愛好者,他曾經駕帆船穿越中國西江,也曾經自己製作獨木舟航行東海岸,但他認為最棒的河川不在遠方,而是在自己的家門前…
徵收到林園|地主:高捷延伸林園線超徵土地不合理
捷運來了!交通便利,居民滿心歡喜。卻沒想到伴隨來的,還有以TOD大眾運輸導向型發展為名,展開捷運站體附近土地的徵收。讓部分林園居民從欣喜變憂慮,開始抗爭行動。
反打鐵厝產業園區之路|鹿港富麗大鎮居民憂心污染風險
彰化縣政府規劃開闢打鐵厝產業園區,開發基地就位於人口密集的住宅區旁,部分居民組成自救會走上街頭抗爭,擔心污染家園,反對設置,提出境內仍有閒置工業用地可供利用。
《阿聰現煮時|島的行動客廳》|公視我們的島網路新節目首播:馬崗的海女文化及石頭屋何去何從?
公視「我們的島」全新製作的網路影音《阿聰現煮時|島的行動客廳》晚上九點上映,這是一個結合實境、行腳的新模式....
【名家觀點】鴻鴻:生態行動的藝術─柯金源導演的創意紀錄片《海之岸》
從跨界開始的紀錄片《海之岸》,是柯金源導演的第33部紀錄片。雖然身為國家文藝獎及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傑出貢獻獎得主,但他始終不甘社會原地踏步,也不甘自己原地踏步,不斷試圖用更多方法,讓更多人可以關切台灣環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