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轉入侵潮|揮別外來種鳥類這麼難!

採訪 / 撰稿 陳佳利
攝影 陳添寶、張光宗、賴冠丞
剪輯 陳添寶

有的活潑,有的優雅,有的呆萌,有的俊逸,因為很美,有些種類被引進作為觀賞鳥,原本能自由翱翔的日子,只剩牢籠。有些個體逃出,憑著超強適應力活了下來,更強的,還能繁衍後代,擴張族群。對牠們來說,這是本能,對台灣的環境來說,這是外來種入侵。

白頭翁,綠繡眼、麻雀被稱為都市三俠,原本在都市裡最容易見到,現在比較常看到的是白尾八哥和家八哥。這兩種八哥都是外來種,因為能學說話,被引入作為寵物鳥,數十年前從籠中逸出,落地生根。

延伸閱讀》八哥「隻」多少|本土與外來種的棲地競爭

白頭翁,綠繡眼和麻雀,原本都很容易在都市裡看到。

椋鳥科外來種  成長數量驚人

根據特生中心繁殖鳥類大調查,2011年到2021年的族群趨勢,家八哥成長將近400%,白尾八哥成長大約213%。另一種黑領椋鳥,則是常在河濱出沒,近十年成長637%。另一種和牠們同屬椋鳥科的亞洲輝椋鳥,成長幅度更驚人,高達4407%。

黑領椋鳥在都市築巢。

跟著中華鳥會秘書長呂翊維的腳步,我們來到位在台北市的國父紀念館,有樹,有水池,還有亞洲輝椋鳥繁殖時最需要的建築縫隙。呂翊維說,國父紀念館、旁邊的松菸還有街道,全部都是牠們可以繁殖利用的地方。

紅色眼睛是亞洲輝椋鳥的特色。

亞洲輝椋鳥原產於東南亞,被當成寵物引入,在台灣野外最早的發現紀錄是1978年,數量逐年暴增。根據繁殖鳥類大調查的資料,2011到2021年成長數量最多的前三名都是外來種,亞洲輝椋鳥名列第三,第二名是灰頭椋鳥,成長5126%,第一名的白腰鵲鴝,成長9061%。

延伸閱讀》追緝絕色美聲-白腰鵲鴝|外來種入侵

根據繁殖鳥類大調查資料顯示,白腰鵲鴝是2011到2021年成長數量最多的鳥類。

來自非洲的入侵鳥種:黑頭織雀、埃及聖䴉

在新竹南寮海濱,有一種體型小巧的入侵種,黑頭織雀,在5到8月的繁殖期,常有拍鳥人士駐足。美麗的牠來自非洲,很美,卻不屬於這裡,有繁殖行為,但還沒擴散,林務局認為情況還在可控的範圍,要趕在擴散之前與新竹市政府合作移除。移除行動從2014年開始,考量民眾的觀感,工作人員都是在夜間移除鳥巢。將近十年,黑頭織雀的數量被控制在10隻以內,經常來拍攝的鳥友莊先生觀察到今年的異常現象,只有母鳥,沒有看到公鳥。這是移除工作導致的嗎?還是有其他原因呢?情況尚不明確。

黑頭織雀築的鳥巢會從樹上懸吊下來。 畫面提供/新竹市政府

另一個入侵種,埃及聖䴉也是來自非洲,在古埃及,是智慧之神「托特」的象徵,獨特的外型被作為觀賞鳥引入南歐、台灣等地,雖然埃及聖䴉是《非洲-歐亞大陸遷徙水鳥保護協定》所保護的物種之一,卻因為在南歐造成危害,被歐盟列為世界百大入侵種。

1979年,6隻個體從私人動物園溢出,1984年,台灣首次在關渡平原紀錄到埃及聖䴉,短短三十年,從北到南,牠們的足跡幾乎遍布西部的河口溼地。專家擔憂牠們與鷺鷥競爭資源,2019年,林務局展開強烈的移除行動。成鳥以槍枝精準移除,林務局也委託專業團隊進入巢區處理幼鳥,多管齊下。

外來種埃及聖䴉在台灣適應良好,野生族群擴張迅速。 畫面提供/林務局

當物種的族群數量降到一定程度,會掉進「滅絕漩渦」,整個族群邁向衰亡,但埃及聖䴉卻能反其道而行,有研究團隊想知道為什麼。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所助理教授黃貞祥帶領的研究團隊,收集移除行動的埃及聖䴉鳥屍,進行基因研究。他們發現出生不久的埃及聖䴉,嘴喙和雞的長度差不多,但是隨著個體成長,雞的嘴喙變化不大,埃及聖䴉幼鳥的嘴喙卻能快速增長。嘴喙長得比較長,是埃及聖䴉的競爭優勢之一,能吃到泥灘地藏在比較深的生物。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所助理教授黃貞祥,帶領團隊研究埃及聖䴉的競爭優勢。

研究團隊也將頭骨進行CT斷層掃描,發現埃及聖䴉的結構,與相同棲位的鷺鷥不同,有兩個明顯的孔洞存在。另一項進行中的實驗,是利用DNA來研究遺傳多樣性,希望理解埃及聖䴉在基因方面的優勢,也以基因定序來追溯牠們在台灣的擴散過程。

從2019年展開的移除行動,讓研究團隊有機會取得大量樣本來進行研究,讓無辜的埃及聖䴉得以產生不同價值。移除計畫目前還持續進行,不含前期研究與公務人員人力成本,已經花費七千多萬元。

專業團隊進入巢區移除埃及聖䴉幼鳥。

白腰鵲鴝、孔雀等已有穩定族群的外來種 林務局採取重點區域移除

近十年族群增加量冠軍的白腰鵲鴝,在台灣西半部已經有非常穩定的族群,雖然十多年前在牠們入侵初期曾經進行移除試驗,目前林務局採取的策略是重點區域移除,斑馬鳩、黑頭織雀、葡萄胸椋鳥、孔雀也是。至於市區常見的八哥以及亞洲輝椋鳥,目前還是沒有移除計畫。

林務局在白腰鵲鴝入侵初期曾進行移除試驗,目前則採取重點區域移除策略。

依據繁殖鳥類大調查2011年到2021年的資料,麻雀與白頭翁的族群趨勢都是-9%,在特生中心提出的國家鳥類指標中,如果數量再減少,會被歸入顯著減少的名單。

移除外來種是讓動物的生命消失,負責操作的人得要承擔社會觀感與自己內心的糾葛,而要被移除的動物,何其無辜。代價高昂卻是治標不治本。

依據繁殖鳥類大調查2011年到2021年的資料,麻雀與白頭翁的族群數量都在減少。

源頭管理,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嚴重入侵的椋鳥科,2022年已經全面禁止輸入。更重要的是群眾意識,需要更多人理解外來種的嚴重性,需要更多人合力防範,才有機會逆轉入侵潮,防患於未然。

延伸閱讀》戰地藍孔雀|怎麼會從聖鳥變成破壞在地生態的鳥類

集數
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