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夏季,台灣56年來首度沒有颱風登陸,不但影響台灣水情,導致北部許多農地停灌休耕,也對海洋環境造成衝擊,因為颱風除了帶來雨水,其實也是海洋降溫的一大助力。少了颱風擾動,在5月底南中國海又有熱水團形成,一路往北推送來到台灣附近海域,珊瑚長時間泡在高溫中,許多地區的珊瑚都熱到受不了,紛紛發生程度不一的白化現象。為了瞭解全台的珊瑚白化狀況,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陳昭倫研究團隊,除了潛水調查,也設置珊瑚白化觀測平台,開放各界回報白化地點,藉此分析全台珊瑚白化情形。
■相關新聞
今年海水異常升溫 周邊海域珊瑚白化嚴重
中研院監測 今年台灣沿岸大規模珊瑚白化
連日高溫 澎湖海域珊瑚出現白化現象
今夏水溫升高 墾丁、小琉球珊瑚白化
學者估計有31%珊瑚最終會邁向死亡 其餘秋季降溫仍有機會恢復健康
負責執行這次調查的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博士後研究員郭兆揚,表示從2020年7月到9月,在台灣62個樣點紀錄了28,250株珊瑚,針對個別珊瑚進行白化程度評估,目前學術界將珊瑚白化監測分成1-6級,如果是4-6級就會死亡,而1-3級還有機會復原。
分析彙整後發現有52%的珊瑚分別受到不同程度的熱壓迫。其中31%即便是日後水溫降低,最終還是會死亡;8%則是看水溫變化,有可能邁向死亡或恢復健康,剩下的13%,會在秋天水溫降低後恢復健康。
陳昭倫博士也提出,按照過往經驗,連續高溫對於枝狀珊瑚群聚影響最大,而這種3D立體珊瑚礁是魚蝦重要育嬰房,當超過31%的珊瑚死亡,也就意味著生物多樣性的減少,更有可能傷害漁業生態,不過仍是要看各地珊瑚礁不同群聚的結構,才能知道影響層面有多大。
小琉球珊瑚白化最嚴重 其次為東北角 墾丁
其中特別引起研究人員關注的,是非礁型珊瑚的東北角海域,研究人員從2004年至今的長期水溫監測發現,夏天越來越熱,冬天也有暖冬的趨勢,尤其2019年尾到2020年初的水溫幾乎沒有低於<18℃的日子,緊接著而來的是高溫的夏季,因此東北角珊瑚群聚在2020年發生了有記錄以來首次的大白化事件,又以野柳、外木山、基隆嶼和鼻頭角漁港最嚴重,認為這是非常嚴重的警訊。
而從地區來看的話,白化最為嚴重的屏東小琉球海域,預計這次將損失55%的珊瑚,東北角和墾丁則是損失30%。長期在小琉球紀錄海龜的潛水教練蘇淮也觀察到,以往小琉球夏季時會零星出現珊瑚白化現象,到了秋天降溫,珊瑚就會恢復健康,但2020年白化數量越來越多,這是他沒看過的景象。為了想了解更多珊瑚現況,後續他也到東沙、澎湖等地潛水,替長期紀錄的珊瑚拍下對照組照片,作為日後監測的對象。
面對史上最大規模珊瑚白化警訊 學者呼籲降溫1.5度C替珊瑚留生路
相較於1998年的珊瑚大白化事件,郭兆揚指出,當年珊瑚承受的熱壓力大概在10左右,而2020年的熱壓力超過15,表示2020年是台灣氣象史上海溫最熱的一年。
台灣珊瑚白化觀測平台召集人陳昭倫表示這次的珊瑚白化,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他指出小琉球、澎湖南方四島、東北角海域,這些過去未曾被記錄到大規模珊瑚白化的地區,都出現了珊瑚白化,相較於1998年的珊瑚白化只有南台灣、東沙、蘭嶼、綠島等地,這次白化的範圍更大更廣,他形容這次情況是史無前例的嚴峻。
而疫情限制下的國內報復性旅遊,又加深了遊憩壓力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人為活動帶來的廢水排放、遊憩設施的管理不當,都會不利珊瑚生存。讓自然休養生息,留給珊瑚健康的生態系,珊瑚自然有可能恢復。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
極端氣候越來越劇烈,也越來越極端化,學者呼籲政府應該正視2020年台灣珊瑚大白化帶來的警訊,即刻全力減排溫室氣體,宣布台灣進入氣候緊急狀態,進行改變,才能搶救台灣珊瑚礁生態系,讓海洋留一線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