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裡的食客 環頸雉|吃光農作物的搗蛋鬼

採訪報導

兩週前種下的有機大豆,現正冒出新鮮嫩芽,吸引著環頸雉、斑鳩等鳥類到來,花蓮光復鄉的農民柯春伎,無奈地說「環頸雉的數量一直很多、非常多,多到我們的豆芽剛冒出來都會被吃掉。」每天早晨柯春伎都會帶著小狗一起巡田,想在田間產生一些嚇阻效果。人狗在田間走,反而常被環頸雉,突然一個飛衝出來嚇一大跳。不過柯春伎仍希望維持生態與生產的良好關係,思考不會傷害到動物為第一優先,堅持友善環境的農作行為。

另一邊東華大學校園裡,人與鳥的關係有很大的不同。拿著望遠鏡,學生仔細找尋環頸雉的蹤跡,他們正在進行鳥類調查,紀錄環頸雉在校園中的分布。環境學院楊懿如老師表示:「我們都很想知道,環頸雉是如何適應學校有狗又有人的生活」。

校園中的環頸雉,喜歡待在樹林邊緣的草地上,當遇到驚嚇或感覺危險時,立刻就會衝回樹林尋求掩護。「這片也是熱點,每次都可以數到個幾百隻鳥類吧,數量多得誇張。」陳以芩與陳是語兩人興奮地聊著,校園是兩人第一次看環頸雉的地方。

但大多數的農民,還是非常苦惱環頸雉的出現,因為保育類身分,不能抓、不能碰,更別說吃牠了,只能用嚇阻的方式驅離,架設假人、插旗子、綁雞毛或架鳥網,還是要時常巡田,希望牠們不要太靠近農作物。

林務局目前已計畫利用「生態系服務給付」方案,鼓勵農民友善耕作,初步會先針對瀕危物種和重要動物的棲地實施。林務局保育組棲地經營科科長石芝菁表示:「生態給付精神著重在三個面向,農民願意維護棲地、棲地營造、相關的成效給付,希望鼓勵友善生產的農民,能有多一項資源和經濟誘因,一起參與保育工作」。

花蓮富興Lipahak生態農場的賴萌宏,長期都在思考如何改善農作與動物的互動關係,他在農場裡做過不少實驗,放鞭炮、稻草人、彩帶條、疏種、種子泡苦油或拉線等等,再放上紅外線攝影機,觀測這些設施方法的效果。賴萌宏無奈的表示,「我如果不是一個農夫,也會覺得環頸雉很可愛,問題就是作物被吃,能體會農民會用一些激進的做法」。

城市裡的消費行為,其實是保育的一個重要面向,如果慣行農業沒有出路,就會促使農民做改變,再藉由政府規劃與執行生態給付的方案,是否就能減緩人與動物的衝突。

地點
集數
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