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就是我們船員釣上來的魚,都會放在桶子裡,有海水,像小baby照顧牠。每條魚都亮晶晶的,很亮,釣的完全不一樣,跟撈的、網的,完全不一樣,所以為什麼人家那麼愛來撈白帶魚。」無限號船長郭金富,在顛簸的風浪中,得意地說。
天亮入港,十八個小時賺取將近800公斤的白帶魚,收穫不錯。不過,這批魚貨大部分都要循小三通模式,先送到金門再送到廈門,大約需要三天的時間。東北海域白帶魚漁獲近三年成長三倍,主要原因就是中國市場胃納量很大,而且大小通吃。
台灣白帶魚外銷到中國市場 占捕撈量的86%
怎麼說呢?台灣人喜歡吃厚厚的白帶魚,大約都要三指半以上寬度的大魚,除了表面要金黃香酥,還要香甜多汁。而中國因為幅員廣大,小魚醃上鹽巴油煎,在內陸一樣受歡迎。根據漁業統計年報,2018年台灣銷到中國的白帶魚,是13,844公噸,占全部白帶魚捕撈量的86%。
這好像是一筆發大財的好生意。2019年10月,漁業署公告開放白帶魚運搬船直航中國口岸,也就是說,由各漁會申請組成船隊,只要一天的運輸時間,這樣會提高藏冰運送的白帶魚價錢。不過,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和責任漁業指標協會等團體就提出警告,希望能落實卸魚申報和白帶魚捕撈的總量管制。
是否要推動白帶魚的總量管制
但問題來了,總量管制的數字是多少?漁業署坦承,目前沒辦法訂定,因為我們對於白帶魚的研究實在太少,但這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看看鯖魚的經驗,台灣沿近海最大宗的漁業種類,鯖魚,也曾經歷大量捕捉,做成罐頭、一夜干,然後陷入數量變少、體型變小的困境。「2013年,我跟漁業署建議,不管不行了。當時就建議六月禁漁。」前海洋大學校長李國添表示。
鯖魚經過管制後,現在數量和體型都漸漸恢復;而中國的白帶魚捕撈也有相同的歷程,責任漁業指標創辦人徐承堉表示,「伏季休漁,伏季就是夏天,禁止拖網捕撈,主要是保護白帶魚。那時候一年抓三十幾萬噸,經過每年三個月的禁漁期之後,現在每年生產一百萬噸。」
延伸閱讀》永續鯖鰺大挑戰|餐桌上的鯖魚、竹筴魚越來越小隻?
延伸閱讀》重返魚湧之海 鯖魚找生路
那麼台灣的白帶魚也要走一遍墜落枯竭谷底的旅程,再來尋找復興之道嗎?
台灣的白帶魚從哪裡抓的
台灣西南海域高雄外海,以及屏東小琉球附近,是另一群白帶魚的產卵場域。這也就是為什麼,市場常常有帶卵白帶魚的原因。
農委會水試所沿近海資源研究中心調查結果,西南海域的白帶魚,從性成熟體長來看,並沒有過漁現象。而根據農委會的漁業統計年報,西南海域包括台南、高雄、屏東,以日本帶魚這個種類為主的統計,捕獲量從1994年爆大量,超過一萬公噸之後,目前只剩下十分之一。
以前那麼多魚都跑到哪去了?是氣候變遷影響魚的洄游?是海洋污染?是鄰居中國的濫捕?還是後來走私到中國去?西南海域的日本帶魚行蹤成謎,還有待相關單位追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