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後的蘇花改公路工程現場,一群人努力的進行著,漢本史前遺址的搶救挖掘工程,考古計畫主持人劉益昌,以千年前的台商,來形容漢本遺址的重要。漢本遺址粗估距今1300年以上,遺址中出土的冶鐵殘蹟,顯示這群史前人類,已經會從不同地區,取得鐵砂、煤炭,進行鐵器製造,勾勒出千年前,史前台灣各地交流的繁茂景況。
搶救考古行動,必須在一定時間內完成,因為道路開發工程不會停頓,將要在考古工作告一段落後,掩埋遺址,繼續動工。面對工程開發的壓力,考古工作必須在有限時間內,解開遺址之謎,探究台灣千年歷史。
在漢本遺址內,發現一條史前人類構築的擋土石牆,但是這些重要史蹟,最後必須隨著工程重新動工,再度掩埋入土。搶時間成為搶救考古的第一要務,工作人員不分假日,不管天氣,搶救遺址中的器物。
在日月潭向山BOT環評現場,開發單位描繪開發後的未來榮景,擔任環評委員的劉益昌,卻關心著土地下的歷史遺址,擔心一旦粗暴開發,又將造成危害。在國內環評法中,文化遺址的保護,已經成為必須評估審查的項目,多年來劉益昌總是在第一線,捍衛著台灣史前文化的歷史資產。
從開發之初就該評估管制,劉益昌表示,一旦通過開發,再來搶救,常常是事倍功半,無法瞭解遺址全貌。甚至常常在搶救現場,碰上心急的開發單位,破壞遺址現場,讓劉益昌動怒,勸誡必須依法行事,不能破壞文化資產。
從考古現場到環評會場,劉益昌像一位台灣歷史與土地的守護者,在環境變動中探究台灣歷史。在多位恩師的指導與帶領下,劉益昌從就讀研究所就進入考古領域,在當時重視中國歷史考古,輕忽台灣史前考古的環境下,他決心投入台灣考古學的研究。
幾十年的研究,他幾乎到過所有發現遺址的現場,參與過卑南、十三行等重大遺址考古工作,他心中有個台灣遺址分佈的全貌,成為他守護土地環境的基礎。
隨著更多遺址的挖掘考古,劉益昌不斷思考著各地的關係,慢慢建立起千年前的台灣圖像,他表示,台灣這塊土地的歷史,不該只有四百年的外來史,而是有著數千年的生活發展史。這個台灣千年史的考古工程,不斷進行著,考古現場由一群長期配合的考古人員,細心挖掘收集每一件文物,他們幾乎住在考古現場,克難過的生活和工作。
現場挖掘後,獲得的考古物件,必須送回研究室編號收藏,並且透過繪製建檔,方便日後的分析、比對。一件件史前文物,都像一個解謎線索,隱藏史前人類活動的故事。參與考古研究的人員,如同為台灣建史的史學家,工作繁重而辛勞。他們自嘲,外界不夠理解史前考古,總是詢問有無挖到黃金,讓他們哭笑不得。
劉益昌的考古研究,建立起台灣的史前歷史,他以日本為例,日本探究四千年人類史,不僅清楚土地上的人類活動,更有凝聚國家意識的作用。一位考古人,終身與土地為伍,他發現地底的歷史,也保護環境的價值。在他眼中,人類是土地的過客,永遠該學會保護自己的環境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