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復溫柔|用修理取代丟棄 延長物品使用壽命

壞了的東西,要去哪修理?如果只要在地圖上點選,就會出現修理店舖,是不是方便許多?

城市修理站告訴你東西壞了去哪修

吳芷瑩綽號大雄,從減少廢棄物的念頭出發,和朋友共同架設了城市修理站,發表與修理有關的各種文章,還設置修理地圖,廣邀網友共同提報全台修理店舖資訊。有時,大雄還將修理過程的點滴,紀錄在城市修理站,讓更多人瞭解「修理」這件事。

就像很多人不知道,原來布偶還能修理。喜歡縫縫補補的裘西,原本想當獸醫,現在成了布偶醫生。做布偶修復時就像動手術,得小心謹慎,拆下來的配件得一一放好,花時間又費精力,在很多人眼中,付出跟收穫不成正比。對裘西來說,修補布偶是項挑戰;對主人來說更是情感的延續;而對焚化爐來講,是少燒一個垃圾。

現代人生活不可或缺的行李箱,也在修理地圖中,不管是換把手或輪子,只要更換零件,就能運轉自如。有的修理行業,則隨著社會型態轉變,漸漸消失。位在永樂市場周邊的刀剪行,曾經是當地產業布行、中藥行不可或缺的好夥伴,當傳統產業一一收起,磨刀剪的客人跟著消失,未來轉型之路還在摸索。

身障木工師傅幫助家具再生

工商時代到來,追求快速、低廉成本,推動人們走向用後即丟的消費型態。無形製造了更多廢棄物,面對成堆廢棄物,人們慢慢產生對廢棄物的省思,珍惜物資的聲浪響起,要如何重新賦予物品壽命?有人克服身心障礙,努力創造器物的第二人生。

坐著輪椅,劉瑞隆每個步驟都不含糊,在木匠的家關懷協會培訓下,劉瑞隆運用巧思,幫助家具再生。回收來的家具,由木工師傅小林判斷是否進行修復?還是拆解再利用?考量到身心障礙者的體能限制,除了降低工作機台,小林在設計操作程序時也盡量簡化。看著改造好的家具,修理東西也讓身心障礙朋友找回自信。

東西壞了自己修理的惜物精神

修理,也能是促進社區交流的推手。每個星期六上午只要門一開,就會有人帶著小家電,來到台北市大安區小白屋修理站,熱心志工黃國煊如同電器醫生,耐心問診,協助找出病因,鼓勵民眾親自動手修理,希望培養民眾,隨時動手修理的習慣,未來家電不要有小毛病就被任意丟棄,產生過多廢棄物。

修理最需要的工具,小白屋修理站的這片牆上統統有,部分工具也是居民所捐出的,小白屋社造團隊經常帶著工具箱外出,透過工具分享,把惜物愛物的精神散播出去。

民間也開始陸續舉辦各種修理課程,教導民眾簡單修繕,延續物品壽命,推動修理小革命。在鼓吹消費的時代,這群人選擇用雙手來修復物件,當修理形成風潮,快速發展的城市,就能減少更多廢棄物,留下更多的溫柔。

延伸閱讀》家具的永續循環路|把再利用、以租代買的思維帶入生活

集數
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