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也有能源貧窮嗎?
能源貧窮在台灣,並沒有公認的定義,英國的定義是能源支出超過收入10%。2015年,工業技術研究院曾與家扶中心合作,調查了一千個該中心輔導的家庭,發現這些弱勢家庭的能源支出,平均占可支配收入的18%。
當時主導研究的工研院產科國際所能源研究組組長林志勳表示:「大家以為台灣經濟發展這麼好,應該不會有能源貧窮,我們看到這個數字也是嚇一跳,後來發現造成這個現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弱勢家庭可能因為受捐贈的關係,使用較為耗能的二手家電。」
弱勢家庭使用二手家電 耗能又燒錢
二手家電在弱勢家庭中十分普遍,葉媽媽一家,是新竹家扶中心輔導的低收入戶,他們長期租屋生活,部分出於經濟因素、部分避免搬家不便,家中幾乎沒有大型家具。客廳沒有電視,只有慈善團體捐贈的舊沙發,幾個孩子都是席地而睡,但有些家電還是不能省,例如冷氣:「夏天幾乎晚上都要開,因為小朋友會熱。」葉媽媽說。
葉媽媽知道一些節電知識,例如冷氣溫度設定不低於26度,並搭配電扇使用,但他們的冷氣是耗電量較大的窗型定頻冷氣,冰箱也因為老舊嚴重結霜:「是有人跟我們說,買新的會比較省電,但新冰箱要將近兩萬塊,我們家每個月結餘最緊繃也只剩七千塊。」
家庭用電用電量前三名:冷氣、冰箱、照明
依據2019年工研院家庭用電消費習慣調查,冷氣、冰箱與照明,占了一般家庭電器用電量的前三名,這些家電是否節能,與家庭整體用電量關係密切。工研院在同一份調查也發現,低所得家庭的節能冰箱、冷氣擁有率,都比高所得家庭低。
近年民間組織與地方政府關注能源貧窮問題,家扶中心意識到二手家電可能增加電費負擔,現在會對民眾捐贈的家電進行篩選,並媒合企業捐助,為弱勢家庭更換節能家電。
另一家能源公司,則是與銀行合作,將紙本帳單轉為電子帳單,並以省下的費用來協助能源貧戶,協助方式以更換節能照明為主。共同創辦人胡德琦表示,弱勢家庭通常沒有心力考慮節能,有時甚至連住家最基本的照明燈具損壞,也無力更換,而且普遍使用傳統T8螢光燈管。胡德琦說:「T8燈管的瓦數大約是40瓦甚至更高,換成LED燈是20瓦左右,使用時間相同的情況下,更換後能減少一半的電力使用。」
宜蘭縣政府也發現到更換節能冰箱的效益,工商旅遊處副處長池騰聯說:「使用十五年以上的冰箱跟一級節能冰箱相比,耗能差了1.5到2.5倍,依照我們估算,更換後一年可以省下一千七百多塊到兩千塊電費。」
除了更換電器,縣政府委託的輔導團隊,會透過實際訪視、了解弱勢家庭用電情況,並提出建議。節電志工李淇說:「我們會提醒冰箱上方不要堆放物品,後方及左右兩邊要預留五到十公分的空隙,避免影響散熱;像熱水瓶之類不需要24小時開啟的電器,會建議使用定時器。」
近年中央陸續推出「縣市共推住商節電計畫」、「節電夥伴計畫」,補助各縣市推動節能,不過並非每個縣市都會針對能源貧窮提案。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認為,改善能源貧窮是思考電價合理化的必備因子,相關議題應有更完整的政策定位,不應只停留在地方政府自發性提案的層級。
電價合理化須考量對弱勢族群的衝擊
台灣電價自2018年4月以來,已經連續七次凍漲,不僅電價長期偏低,且住宅、工業用電呈現「雙低」現象。以2020年的資料來看,在32個工商業國家中,住宅及工業平均電價分別排名倒數第四及倒數第六,對節能十分不利,但電價合理化,必須避免影響弱勢族群。趙家緯說:「我們在中央層級唯一提出的因應方案,好像就只有用電度數多少以下不調漲,但依地方政府經驗,部分弱勢家庭用電量,是會超過這個度數的。」
宜蘭縣政府協助過的126個弱勢家庭,有26%每期平均用電500度以下,符合現行住宅用電凍漲標準,但有74%超過500度,其中更有38%超過800度。至於全台灣的能源貧戶究竟有多少?則缺乏更全面的調查。
林志勳提醒,近年台灣推動能源轉型,能源成本可能因此上升,更需重視能源貧窮議題。他舉例:「2018年法國總統馬克宏調整燃油稅,也是希望將能源價格合理化、減少化石燃料使用,即便他也提出要對弱勢族群做補貼,卻還是引發黃背心運動的社會衝擊。」趙家緯則表示,如果事前有完善的配套措施,調整電價的社會支持度可能會更高。
終結能源貧窮,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此之前,許多家庭還是得生活在陰暗、悶熱的環境中。要點亮弱勢家庭的希望,不能只靠民間組織,投入更多資源與研究來減緩能源貧窮,才能讓能源轉型兼顧社會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