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台灣每年化學肥料使用量在1940年為5萬公噸,1995年增加到145萬公噸,等於平均每人每年撒下65公斤的化學肥料到土壤裡。化肥會劇烈地改變土壤的狀態,造成土壤的酸化和密實。因為有缺乏有機質,無法緩衝水分、空氣通透性不好、變成厭氣發酵等,都是造成病蟲害的主要原因。
桃園新屋的農友李順雄表示,耕種了9年的土地,4年前開始發生鹽化的狀況,導致蔬菜產量減半。他開始使用有機肥和生菌改變土質,搭配澆水和雨淋稀釋鹽分,改變土質,讓土地休息。
「綠色革命引用很多的化肥、農藥來保證整個農產品的產量,」台灣大學農業化學系副教授吳三和指出,這樣的引入為台灣農村帶來很大的問題。以前農家養家畜的排泄物、稻草還有雜草都可以作為農作物的堆肥,形成完全自然循環的體系。後來為強化產量的概念,引進化學肥料跟化學農藥,緩效性的有機堆肥逐漸被農產者淘汰,加上分工越來越細,這個自然的體系因而斷裂,老祖宗世世代代累積在土壤中的有機質,也在30、40年間被慢慢耗盡。
有幸的是,大約10年前,以維護土壤及自然生態平衡為宗旨的有機自然農法逐漸在台灣萌芽。這些農友或以現代化方式管理,或回歸自然的栽種方式讓土壤回復地力,如著重以有機肥進行土壤改良,不使用農藥的陳平和,以及堅持回歸自然界生態平衡,自然農法的擁護者梁正賢等。
現在台灣農地進行有機耕作的面積,已成長到總耕作面積的0.25%,只要堅持下去,未來台灣的有機農業,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