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形的家園|山坡地開發的危機

災變發生沒多久,罹難者家屬回來找東西,根本找不到東西,東西都埋在底下,跟他們親人都埋在底下,所有的愛都埋在底下,小孩的玩具,辛辛苦苦佈置的家,很多新的東西,都埋在底下。

占台灣全島面積近四分之三的山坡地,以居高臨下的姿態,環抱著平原精華區。既以其自然資源哺育著平原區,卻又以失控的洪流和土石,威脅著平原區的安全。台灣的山高、坡陡、地質脆弱,又經常受到颱風、地震的洗禮,再加上模糊的山坡地政策與唯利是圖的開發者,讓山坡地的開發失去了控制,成為經濟發展的祭品。

住在林肯大郡第四區的居民,緊鄰當時發生災變倒塌的第三區,不過並沒有被列入危險、應該立即疏散的區域,兩年來沒有受到政府任何處置與照顧,已經被銀行界列入拒絕接受、認定為無效的抵押品,居民卻必須繼續償還房貸。在學者教學或官方出版的「居家安全手冊」中,成為最具示範效果的負面教材,經由林肯大郡的經驗,學習如何安全購屋,但是對於林肯大郡的住戶來說,付出的代價是生命和恐懼的記憶。

1998年發生在神木村的土石流,沖斷了霍薩溪橋,阻斷出路,讓村民們受困孤村,可是這樣的災情並非空前,九年前的歐菲莉颱風,帶來了巨大的土石洪流,活埋了花蓮縣秀林鄉的銅門村,奪走了三十多條村民的生命,那場災難,也成為日後地理教材的範例之一。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家是溫暖安全的,外頭風吹雨打,回到家裡就可以把風雨阻隔在外,但是對於曾經歷災變的居民而言,家是風雨來時,應該警覺逃離的地方。

台灣島上,每逢豪雨颱風後,從新市鎮到舊社區,都會發出主動要求搬家或是被迫等待遷村的聲音,雖然近年來,針對頻繁的地質災害,經濟部、農委會、環保署、營建署、省建設廳等政府單位,都分別投入龐大的資源,耗費數年的時間,從事地質資料的調查,但是,成果似乎看不見。什麼時候,我們才能有完整的國土規劃,讓人民享有免於恐懼的住宅安全政策?

集數
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