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美農民市集

採訪/撰稿 郭志榮
攝影/剪輯 陳志昌

市場該是什麼樣子?像傳統市場般的叫賣不斷?或是超級市場般的任君挑選?這些市場,的確為我們生活帶來便利,問題是在市場上,除了好看的菜色,我們很難清楚農作物的來歷。不過旗美社大的一群年輕人,他們想出一個點子,想要創造一個讓人們,能夠清楚農作物來歷的市集,甚至讓一個市集成為一個教室,不只滿足口腹,也能洗滌心靈。於是,農民市集出現了!

在市集舉辦的前夕,來到美濃,拜訪參加市集的農民,看看這個市集背後,有何特別之處?進入張秋香的農舍,她正在巡視菜園,看她曬黑的皮膚,會以為她是傳統農民,但是實際上她是位醫生太太,這幾年到鄉下生活後,對人生有新思考,才決心轉行,學著當一位專業農民。張秋香的有機農作物,生產的並不多,主要是供給家人食用,或是贈送朋友,因此無農藥的有機種植,成為一種堅持,參加農民市集,主要是本著分享的精神。

向土地學習的精神,不僅她自己身體力行,連帶也影響周圍的家人,她的大兒子在國外唸書,回國過暑假的時光,就陪著媽媽幫忙農務,母子一起工作,綁著要拿到市集去賣的花生。在家自學的小兒子,也在耳濡目染下,成為一位小小田野家,在這次農民市集中,他爭取到一個攤位,利用學到的生物知識,製作一隻隻昆蟲標本,想要賣農民公敵。

有了花生、甲蟲,張秋香手上還有一些受到風害的地瓜,有所損傷的外表,不易販賣,她用點巧思,把破損的地瓜做成地瓜圓,改變外貌,不會失去營養,讓它變成美食。把農務當成生活,張秋香在土地裡,找到人生哲學,在農民市集上,她想要展現的,是農產品後的心思。

洪靜文是另一位參加市集的農民,說她是農民,不如說她是一位藝術大師,因為她利用自然植物作為染料,創作美麗的彩布。原本美濃客家族群就有傳統的藍染,洪靜文在學習之後,想要開發出更多的染色,於是她找尋漸漸失傳的植物染。其實所有植物都有潛藏的顏色,透過實驗、擷取、就能獲得這些珍貴的顏色,而且這些取自植物的染料,算是最原始與最環保的染色方式,能夠改善化學染料帶來的污染,讓世界多姿多采,卻不會污染大地。

植物染的研發,成為農作物在食用之外,一種新的農業契機,洪靜文希望產業規模能夠擴大,讓種植染料植物,以及開發植物染料的農民,都能在這個植物染的產業中獲利。參加市集的農民,都是有想法的人,她們將智慧放進農作物裡面,透過市集來和消費者見面,期待增添農民生計,也能改善生態環境。

在美濃福安國小內,第二次農民市集即將展開,參加市集的農民,陸續前來佈置,張秋香為了讓有機花生好看、好賣,還特地設計竹架,將花生一一掛上,她的小兒子,在市場的另一頭,將他的甲蟲標本放上攤位,準備分享他的生物知識。洪靜文老師則是在草坪上,擺上染缸,掛起吸引人的彩布,進行植物染課程。

旗美社大邀請十多位農民參加市集,由於不想讓農民市集變成農產特賣會,他們對於每位參加農民,都有一定的評選。像知名的二代米,以有機方式種出稻米,還有關山村黑糖,用古法熬煉取糖,以及新移民媽媽的家鄉食物,引薦一個新族群的文化,每個小小的攤位背後,都是一長串的故事。

市集在龍肚國小的農村舞蹈中展開,遊客慢慢進到市集,有慕名而來的人,也有不期而遇的遊客,大家在市集中見面,除了農產品販售,更重要是自然生活的思想交流,讓市集多了些教育風味,少了些生意氣息。

在市集的一角,社大安排課程,邀請學者講述,台灣農業產銷體系的問題,讓市集成為一種社會運動,目的在於改善農民生活。市集熱烈的進行,也許不像傳統市場、超級市場般的人聲鼎沸,但是它開啟一個入口,讓農民和消費者直接見面,打破傳統看菜色不明究裡的購買方式,也讓農民的生活智慧,溫暖每一位來到市集的人們。

有機會,去農民市集走走吧!可以買到好菜,也能添些好心情。

集數
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