鯊魚總動員 |巨口鯊、象鮫和牠們的產地

採訪/撰稿 于立平
攝影/剪輯 朱孝權

早在四億年前,恐龍還沒出現的年代,鯊魚就已經存在地球上了,當一般人對於鯊魚的印象,仍停留在凶狠殘暴的海中霸王,有人卻喜歡上與鯊魚為伍的感覺。

李柏鋒是新生代的海洋生態學者,也是國內少數幾位研究鯊魚的人,對於鯊魚這樣的生物,他與一般人有不同的感覺,「我喜歡看鯊魚在游動,因為游起來的姿勢很流線,非常的優雅漂亮,其實在四、五百種鯊魚裡面,只有五、六種對人類有潛在攻擊的危險。」

全世界大約有五百種的鯊魚,台灣發現的種類就有一百多種,在台灣從事鯊魚研究有優勢也有劣勢,因為台灣是捕鯊大國,鯊魚的漁獲量一直在國際上名列前茅。漁船捕得多,研究人員在漁市場發現新種的機率自然就變高,但是在海洋裡要遇見鯊魚的機會,也就變少了,所以李柏鋒也只能從漁獲中,一點一滴拼湊出鯊魚的生態原貌。

從2003年七月漁民在台灣花蓮海域,捕獲第一隻巨口鯊以來,他一直認為稀有的巨口鯊,一定有在東部海域出沒,只是很可能不知不覺被人們吃進肚子了,在五月份兩隻巨口鯊的出現,他格外的珍惜,研究人員不只詳細紀錄每一項資料,也採集巨口鯊每個部位的鱗片,想要探索巨口鯊的生態世界。

神秘的巨口鯊直到1976年,才第一次被生態學家發現,由於數量少分佈廣,關於牠的生態資料相當不足,李柏鋒也只能拿著國外的文獻,慢慢學習摸索,令人驚奇的是整個解剖過程,竟沒有半點血液,這點讓研究人員百思不解,而巨口鯊另一個特別的地方 ,就是這一張超級大口,想像一下這隻巨口鯊如果活著,牠一張開口嘴巴就超過一公尺的模樣,似乎有點嚇人,不過巨口鯊與鯨鯊一樣,同屬於濾食性鯊魚,個性溫馴的牠們會有一張大口,主要是為了過濾更多的海水,好把浮游生物與小魚小蝦都吃進肚子裡。

不過奇怪的是連續三天,漁民在花蓮海域,接二連三的捉到大型的濾食性鯊魚,有巨口鯊、鯨鯊,最後連象鮫都來報到,對於大型鯊魚陸續出現,漁民表示可能是因為地震,造成這些魚類離開原本棲地,李柏鋒則猜測,有可能是順著潮流追逐食物而來。

目前世界上紀錄到最大的象鮫,體型是十三公尺,因為牠的肉質雪白細緻,和豆腐鯊有些類似,所以市面上的價格一斤高達二、三百元,最特別的是牠的魚鰭,也就是俗稱的天九翅,是在所有魚翅當中價格最高的,早期各國的漁船,曾有一年捕獲過好幾萬尾的紀錄,如今可能要五六年才有一尾出現。

不只象鮫,許多鯊魚的數量都急速銳減,而價格自然愈來愈高,於是鯊魚資源的利用,陷入了一場惡性循環,對於鯊魚這種古老的生物,李柏鋒希望收集更多的標本,來解開鯊魚演化的生命密碼。

鯊魚是海洋生態系中食物鏈頂端的掠食者,牠們順應著地球的演化,克服了大自然的變動,存活四億年之久,如今在人與魚的戰役之中,牠們暫時敗下陣來,許多生態學家正努力的扭轉頹勢,延續鯊魚族群的命脈,讓鯊魚可以持續在海洋中稱霸一方。

 

地點
集數
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