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在現場】大甲溪光明抽蓄水力發電計畫 環評建議補正再審

整理報導

環境部於昨日(5/12)召開「大甲溪光明抽蓄水力發電計畫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初稿」專案小組初審會議,最後做出結論,本案需加強極端氣候規劃、耐震、土石、污泥等說明,建議本案2025年7月31日前補正再審。

想收到最新推播,加入我們的島line社群

光明電廠利用德基水庫為上池,谷關水庫為下池,在兩水庫之間進行抽蓄操作,將水放到下池帶動發電機發電,形成內循環的發電模式。 資料來源/台電環評簡報

開發單位台電表示,大甲溪光明抽蓄水力發電廠,是利用現有的德基水庫為上池,谷關水庫為下池,在兩水庫之間進行抽蓄操作,將水放到下池帶動發電機發電,形成內循環的發電模式。

預計將設置4部抽蓄力發電機組,總裝置容量在610MW以下,主要建設為10.6公里的頭水隧道,以及設置5處的土石堆置場,總工期評估約10年,認為此案有助於供電穩定性、加速能源轉型。

光明電廠預計將設置4部抽蓄力發電機組,總裝置容量在610MW以下,主要建設為10.6公里的頭水隧道。資料來源/台電環評簡報

對於此案,監督施政聯盟與多個公民團體,昨天上午九點半在環境部前舉辦記者會,以「反對光明電廠,拒絕致命災難」為主要訴求,反對大甲溪光明電廠的開發工程。

民間團體指出梨山至谷關段容易出現山崩地滑,並且早年已有眾多人為開發干擾,包含中橫公路、水壩、發電廠等,又鄰近武陵斷層、青山斷層,擔憂光明電廠鑽炸開挖的施工過程,會對大甲溪各項水利設施造成不良影響,並質疑光明電廠需投入600億的開發資金,但效益需要在40年後才能看見,經濟效益差。

大甲溪沿線梨山到谷關的山區地質敏感,經常發生山崩落石。

監督施政聯盟環境能源組組長林聖崇提醒,光明電廠預定地地質脆弱,過去敏督利颱風已造成大甲溪青山電廠全毀,因此不該通過這個「索命的工程」。台灣生態學會顧問張豐年認為,台8甲線開發後,現存多處明隧道險象環生,加上梨山地區為順向坡,都會對光明電廠開發案有加成影響。

壩高180公尺的德基水庫,水庫容量超過2億立方公尺,是中部最大水庫。

環評委員針對此案也提出多項疑問,指出大甲溪流域為峽谷地形,兩岸邊坡容易產生剝落,造成下池谷關水庫淤積嚴重,加上上池德基水庫蓄水量偏低,懷疑發電運作的成效,建議開發單位對整體放水與排砂量做更完整規劃。

五處土石堆置場的土石方暫存地點。資料來源/台電環評簡報

同時環評委員也對5處土石堆置場的儲放提出疑慮,擔憂暴雨時可能對土石方產生沖刷,造成下游危害,並且開發單位對耐震程度、揚塵污染、土石運輸、污泥等處置說明不完整。

台電回應,會將隧道出口的沉砂池或混凝池所產生的污泥,做為土石堆置場的覆土材料使用。鑽炸作業則是會在入洞後40公尺才使用鑽炸工法,並且震動速度小於每秒2公分,對地表與周邊聚落沒有影響。

最終會議結果為「補正再審」,開發單位需要研擬應對極端氣候具體環境保護措施,以及說明隧道工程過程中,爆破與開鑿衍生之噪音、震動以及對周遭生態影響等施工內容。

 

編輯/林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