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沙‧外傘頂洲|政府與民間的合力護沙行動

採訪報導

外傘頂洲是台灣沿海最大的沙洲,主要由濁水溪泥沙沖積而成,面積約有1000多公頃,行政劃分屬於雲林縣口湖鄉,但是不斷漂流南移,現今大部分位於嘉義縣東石鄉外海5公里處。由於沙源減少,外傘頂洲面積不斷縮小,加上風吹浪淘,造成東石蚵田區淤積,於是政府與民間合力,進行外傘頂洲的護沙行動。

志工合力抬起廢棄蚵棚,準備將其改造成攔沙設施。

嘉義縣東石鄉網寮村,是最靠近外傘頂洲的村落,村長戴慶堂指出,外傘頂洲與東石間的內海區域,如同一片潟湖,沙洲擋住外海風浪,漁民可以在內海養蚵、捕魚,但是外傘頂洲向內淤積,對地方生態與經濟,帶來重大影響。他一直希望能解決淤積現象,加上政府長期關心外傘頂洲國土消失問題,於是水利署第五河川分署以公私合力方式,展開長期護沙行動。

東石的觀光漁筏,載著前往外傘頂洲的護沙志工,準備進行護沙設施組裝。志工合力抬起廢棄蚵棚,經過整理成為好用的攔沙設施,接著放到適合阻水攔沙的位置。水利署第五河川分署吳明華分署長分析,外傘頂的沙源流失,一個是風吹飄散,另一個是浪淘入海。

竹籬攔沙、蚵殼定沙、竹籠固沙 運用現地自然材料

護沙工程的設計,透過建造各類型阻擋設施,防止或減緩沙源向內淤積。設施以現地可運用的自然材料為主,成功大學協助設計多種不同結構物,從竹籬攔沙、蚵殼定沙到竹籠固沙等方式,其中很多是參考在地智慧。

護沙工程翻轉傳統水泥工法,採用自然材料作為結構,除了環保考量,也有生態思維。幾年不斷努力,原本大潮就淹沒的沙洲,開始淤出一個高度,地上的標尺記錄著成效。

竹籬攔沙:設置傾斜式的竹樁,攔阻東北季風的風飛沙。
蚵殼定沙:利用蚵殼減緩海浪衝刷力道。
竹籠固沙:設置竹籠避免沙源流失。


延伸閱讀》漂移的國土|如何留住沙?

林保署設計竹筒植生方式固沙 盼克服植物難生長限制

志工協助將植物種在沙地上,以竹筒作底的植栽方法,克服沙地高熱與鹽化的不利條件。

淤沙漸漸有成果,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也加入行動,想運用植生來固沙。碼頭上,小船載運挑選過的植物送到沙洲種植。日治時代開始,一直有在外傘頂洲植樹造林的嘗試。

林保署多年來也曾種樹,雖然一直面臨挫折,至今未曾放棄。志工協助將植物種在沙地上,為了克服沙地高熱與鹽化的不利條件,設計竹筒作底的植栽方法。

外傘頂洲護沙行動,最核心的力量來自居民參與,第五河川分署甘芳亘擔任溝通協調角色,推動公私協力計畫。村長戴慶堂帶著居民,在廢棄蚵棚中,找尋可用材料,讓廢蚵棚可以再利用,也達到減廢目的。參與護沙行動初期,村長常被嘲笑,認為如同愚公移山的不切實際。

參與護沙行動的初期,村長戴慶堂常被嘲笑是愚公移山,不切實際。

凱米颱風來襲 驗證成效的時刻來臨

2024年8月凱米颱風過後,村長與政府單位人員前往外傘頂洲查探,發現定沙效果顯著。

沒有颱風,無法驗證成效,2024年8月凱米颱風來襲,造成中南部大災情。颱風過後,村長與政府單位人員再度前往外傘頂洲,查探颱風造成的影響。雖然流失一部分淤積的沙源,以及所有栽種的植物,但是自然材料建構的固沙消波設施,都在颱風中挺過,依然堅守在沙洲上,居民志工們開始修補,強化護沙功能。

蚵棚上吊掛蚵殼攔沙,居民在蚵殼上寫下心願。東石居民林香蓮認為,長期的護沙行動,努力沒有白費,希望貢獻自己的微薄力量,為外傘頂洲帶來願景。

為外傘頂洲留下沙子,是一場漫長的環境保育工作,政府與民間攜手合作,成效靠一點點累積,願望是衷心不變。

集數
1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