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三月下旬至六月,是可以看見螢火蟲最多種類的季節,各地陸續舉辦賞螢活動。全世界大約有兩千多種螢火蟲,在台灣已知的有60多種,最常見的是黑翅螢、黃緣螢和山窗螢,由於螢火蟲對生活環境很挑剔,因此往往被視為重要的生態指標。
螢火蟲的一生分為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卵孵化為幼蟲後,得歷經多次蛻皮才能化蛹,羽化為成蟲,成蟲壽命卻只有短短的二十天左右。許多人好奇螢火蟲的光有何目的?目前已知幼蟲發光的主要目的為警戒,成蟲為傳遞訊息或求偶,而不同種類的螢火蟲,所發出的光芒也有些微差異。
螢火蟲的危機
隨著人類開發,河床整治、棲地水泥化等等,螢火蟲失去棲地,加上光害、廢水污染等,影響螢火蟲的生存及覓食,近代的農業發展,使用農藥和除草劑,污染棲地環境,也可能殺死白天棲息在葉背的成蟲。
螢火蟲越來越少,許多地方紛紛開始投入復育,希望找回原有的美好,創造螢光奇蹟。不過,不同種類的螢火蟲有不同的體態和食性,要復育並不容易。生態專家吳加雄提醒,不夠謹慎的人工復育,反而可能影響螢火蟲的多樣性;另外,很多人忽略生態池也需要經營管理,如果欠缺仔細維護,人為營造的生態池情況會逐步下滑,復育成果就恐怕無法繼續。
想要讓微小光亮能夠久久遠遠,棲地保育是重要的課題,期待這黑夜裡的提燈者可以一直持續發光下去。
📌賞螢小提醒
✅保持距離的美感
✅安靜欣賞不喧鬧
✅避免強光的干擾 (例如:不用閃光燈、手電筒要包紅色玻璃紙)
✅眼看就好不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