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濃鎮吉洋里養蝦人家,清晨4點鐘就要起床,6點餵完飼料後,撒網挑蝦,趕著8點交貨到市場。吉洋里600多戶人家,多數靠地下水養蝦維生,如果地下水受到汙染、水質變差,收成將大受影響。
吉洋里漁民林寶藏說,10年前泰國蝦好養時,一分地平均可採收1000斤,五年來一分地卻收不到300斤。
56歲的林寶藏擁有3甲地,在吉洋里養蝦已經20年,他說,養蝦技巧愈來愈好,收成卻愈來愈差。過去蝦養4個月就可以賣,現在要養到6、7個月。蝦苗放入池中,只有一半能存活。成本愈來愈高,吉洋里一半養蝦人家都虧錢。他懷疑,地下水受到汙染,才會影響收成。
國土被盜採,形同無政府狀態
林寶藏的蝦場後方,就有一大片農地因為被盜採砂石形成「大峽谷」。在里港、土庫一帶,到處可見這種大大小小的坑洞,砂石運走後留下的坑洞,又被回填廢棄物,汙染土壤及地下水,因此又被稱為「毒龍潭」。政府先是無力阻擋國土被盜採砂石,如今面對一個又一個被汙染的坑洞,依然束手無策。
屏東環保聯盟理事長洪輝祥,站在一個巨大的坑洞前,他估計這個坑洞約7.2公頃、8米深,三月南部還是枯水期,但湖中已積滿6到8米深的水。湖的四周處處可見被丟棄的廢棄物,水質呈現灰黑色,一灘死水。
洪輝祥痛批,20年來土庫一帶形同無政府狀態。國土被盜採砂石,事業廢棄物,營建廢土,任何垃圾掩埋場不能收到東西,很多人都偷偷運來這邊。焚燒之後,濃縮毒物藉由地表逕流降雨刷洗到湖區來。湖區豐水期時水位抬高,枯水期時水位下降,不斷滲出滲進,汙染當地寶貴的地下水。
養豬廢水,高屏溪的夢魘
高屏溪的汙染,除了來自砂石、垃圾之外,養豬廢水是中下游主要的汙染源。民國89年高屏溪上游離牧後,水質已改善,但養豬並未從此消失,而是往中下游及東港溪遷移,汙染也跟著從上游帶到下游。目前高屏地區養豬頭數,還是超過100萬頭。
嘉南藥理科技大學系副教授陳椒華表示,很多畜牧場養豬場汙水,直接從上游水源區往下,經過的地方都受到汙染。
製造汙染並不是豬的本意,豬其實喜歡在林地用鼻子拱土,但在現代化農場,為了方便清理,豬舍多是堅硬的水泥地。豬在這個小小的空間裡,吃喝拉睡,還得與糞便為伍,忍受阿摩尼亞的傷害。無法依自己的天性過活,匆匆度過無聊的一生。
如果被選為種母豬,就得關在狹窄的柵欄裡無法轉身,為了便於收集豬糞尿,母豬得躺在鐵欄杆做成的地板上,而不是牠喜愛的稻草上生產。母豬11個月大時開始懷孕,平均1年懷胎2次,一生懷6到8胎,然後被賣到肉品市場,結束牠的一生。
環保署水保處處長陳咸亨表示,整體而言,高屏溪上游的水質,有愈來愈好的趨勢,但中下游汙染還有待加強。目前主要的汙染源,畜牧廢水佔了60%,家庭汙水佔40%,主要汙染河段在中下游,特別是下游,氨氮一直偏高。
離牧後,養豬場從上游遷到下游
這家位於屏東縣麟洛鄉的大型養豬場,原本在高雄縣大樹鄉,民國89年離牧後,遷移到關廟,之後再遷回麟洛。類似養豬場回遷的案例相當多,導致高屏溪、東港溪沿岸部分鄉鎮,養豬頭數比離牧前還要多。
屏東縣環保局科長高仁和指出,依調查分析,當初離牧後養豬戶多多少少為了生計,把養豬場往下游遷,主要遷往屏東的鹽埔、長治,東港溪的內埔、竹田遷,他坦承這些地區養豬戶,有增加的趨勢。
東港溪源自大武山,總長47公里,游經屏東16鄉鎮,16萬人口。東港溪上游養了近70萬頭豬,養豬及民生廢水多,又沒有興建汙水下水道,水質無法符合飲用水標準。位於新園鄉的港西抽水站,每天抽取東港溪30萬噸水,送到鳳山水庫後,但因為水質不佳,目前提供給高雄做為工業用水。
高屏地區面臨缺水,水利署提議整治東港溪並離牧,就能提供高雄地區民生用水,初估需投入近200億元。除非重新檢討台灣的養豬政策,否則東港溪離牧,恐怕只是重演一場豬隻大遷移的遊戲而已。
養豬廢水罰款降10 倍,養豬廢水更難解
走進屏東縣萬丹鄉加興村,空氣中一股濃得化不開的尿糞味。沿著萬丹大排有許多養豬戶,不時看到夾帶豬糞的廢水,直接排入河川,排不掉的糞便堆積在河岸變成黑色的汙泥塊。
依照規定,養豬場必須設置廢水處理設施,符合放流水標準才能排放,但遵守規定的業者相當少,多數雖然有汙水處理設施,但為了省電,開機操作的並不多。
面對養豬廢水汙染,環保署水保處處長陳咸亨說,汙染整治朝稽查、管制、河川巡守、垃圾清除,多方面著手。
但只是稽查,對業者恐怕無法達到嚇阻作用,因為3年前立委鍾紹和等人提案將養豬廢水罰款調降10倍,從最低6萬元降到6000元。罰款比好好處理廢水還便宜,有那家業者還會依法處理廢水?
不開罰又不積極輔導,官方難辭其咎
環保署水保處處長陳咸亨表示,罰款只是手段,並非目的,未來還是輔導農民,希望能改善環境,特別是汙水處理,應該盡量去做到符合標準。
罰款固然不是目的,但農委會、環保署稽查不力、卻又未積極輔導業者處理廢水,難辭其咎。高屏地區的養豬廢水究竟要如何處理,政府必須負起最大的責任。
不只豬糞水,河中處處可見堆積的淤泥和垃圾,加上河川基本流量不足,大型垃圾包、廢桶卡在河床流不掉,整條河看起來就像死亡之河。這樣的河水有農民引水灌溉,民眾飲食安全令人擔心。河水最後匯入高屏溪,造成中下游嚴重汙染。
農藥、化肥,讓高屏溪無法呼吸
陳椒華指出,水源區排放畜牧汙水,最可能造成水源區汙染,另外農藥、化肥,也是汙染水源的原因之一。
源於中央山脈的枋山溪,是枋山鄉最大的河川,依山傍水風景如畫,但原本應該河川奔流的地方,卻種滿西瓜。寬250公尺、長10公里的河道被侵占,非法的種植竟然還有設施完備的防風網、自動噴水系統。
枋山溪變西瓜溪
屏東環保聯盟理事長洪輝祥表示:「這地方是枋山溪,現在應該叫西瓜溪。」從中央隧道到出海口,有十多公里全面種西瓜,本來有涓涓不斷乾淨水源,但業者擅自更改河道,在雨季剛停的10月,11月開始大規模整地,用重機械把本來大小石塊不一的河床填平,他說:「這是標準對河川地的榨取。」
自然河道被填埋後,河道改到河川兩旁,雨季來時順著河道不斷侵蝕,兩旁道路完全崩塌,短短10公里已斷成五大截,路都流失掉了。
10幾公里的道路柔腸寸斷,縣政府要花2億修為單車專用道,租金收取兩條河川,一年50萬,政府要收400年租金,才能負擔一年的單車自行車道的修復費用。
西瓜裂開,成為果蠅孳生的溫床,為了預防病蟲害,業者在河床噴灑大量農藥。此外,固定瓜田的塑膠布、防風網,每年估計有120公里長、2公尺寬,廢棄物直接流入大海,成為河川汙染的主要來源。
洪輝祥指出,業者在三、四月開始採收,只拿走他要的西瓜,把他不要的爛的西瓜塑膠布、防風網全都留在原地,等颱風洪水來時,越過河道沖到墾丁海域。一些埋在沙裡,一些漂在海域,隨著海流掃來掃去,被掃到的珊瑚就會死亡。
水源保護工作有待加強
水源保護區是保障水源最重要的地方,但鄰近水源區卻有許多養豬場、非法農作和垃圾掩埋場。而且水源區的汙染監測不足,無法即早發現汙染,台灣整體水源保護工作,還有待加強。
陳椒華表示,在水源保護區應該進行地質、地下水調查,但目前發現經濟部在水源保護區的保育做得還不夠。她建議,經濟部的自來水水質水量保護區,應該再修法、再擴大,或是保護區鄰近面積,應立法禁止開發。
水資源不足,政府寧願花上百億做水庫、人工湖、越域引水,卻不願花較少的成本涵養水源、預防汙染。台灣能蓋水庫的地方,幾乎都已用盡,不思考工程以外的辦法,總有一天台灣會陷入無水可用的困境。
洪輝祥說,當你跟大自然和諧相處,尊重大自然機制,你可以受到祂的庇佑,可以源源不斷,有乾淨的水喝。唯有還地於河,才有乾淨的水資源循環給我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