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長年少一群人,齊聚在灣寶龍雲宮,每個臉上都帶著笑容,今天他們不是要去抗議,而是要下田插秧。為了反抗土地徵收,幾年的抗爭,最終讓開發案撤回,同時讓灣寶寫下幸福歷史。但是,灣寶沒有停頓,更加努力,想要證明農村的真正價值。
在抗爭時期,青年學生的加入,組成灣寶農學園,帶領人群認識灣寶。抗爭之後,組織轉型成為耕作團隊,協助發展有機產業,引介更多人進入灣寶耕作。
洪江波,原本是位在地畫家,協助灣寶抗爭之後,開始嘗試有機稻作,現在他打算擴大種植規模,開闢股東田,讓更多人參與稻米耕作。拜完土地公,參與成員陸續下田,對許多孩子來說,插秧是件新奇的事,把充滿泥水的稻田,當成遊樂場。家長則希望透過農村參與,讓孩子學習更多。
幫忙完插秧工作,洪箱回到家中田地,種下地瓜。抗爭結束後,洪箱一直思考著灣寶的未來,對這片險些失去的土地,心裡多了些愛惜。洪箱的孩子張志傑,則是成為農作的有力幫手。洪箱多年為土地奮鬥,不只保住家園,更欣慰的是,一路抗爭,孩子看在心裡,如今也懂得家鄉的珍貴,學習農業的傳承。
在台北雨夜中,農村陣線來到士林王家幫忙反迫遷,人群中有洪箱的身影,她挺身支持,用直率的言語,鼓勵聲援民眾。灣寶抗爭之後,洪箱一直記得大家幫忙的心意,她和大埔彭秀春、桃園徐玉紅等人,常常一有空,不管遠近,就到抗爭現場幫忙。幾年來,成為社運女鬥士,她總說,是為社會、為公義,其中還包含著許多還情的心理。
一方有難、八方來援,灣寶抗爭時喊出的口號,至今成為洪箱的信念,灣寶過關了!更該幫忙其他受苦難的地區,走出悲情。
出門去抗爭,回家勤種田,成為灣寶的生活實景。在抗爭後,張木村一直鑽研有機農法,他說農村的基本是生產,生產必須走有機,有機就是要找回許多老方法。種出農村好滋味,張木村相當有心得,還不斷嘗試開發新品種。
當初一起參與抗爭的居民,多數加入有機耕作的行列,抗爭讓他們感情親密,農作時找回傳統幫工的精神,相互幫助、相互支持。目前已經有十多位居民加入有機生產,他們希望更加擴大,讓更多農友加入,讓整個灣寶,都能轉型成為有機農業區,以土地的珍貴,永遠避開徵收的惡夢。
洪江波的稻田收割了!成群的學員再度聚集。在雨裡,熱情的手割稻作,是孩子的一場農村體驗,也讓灣寶增加更多守護者。今年特別借來一台傳統打穀機,讓大家體會古老大稻收穀的辛苦,所有參與成員笑聲滿田間。政大徐世榮老師一路陪著灣寶抗爭,以迎向灣寶新時代,來形容現在的灣寶價值。
灣寶開創新時代,抗拒了土地徵收,展現土地價值,重要是向社會證明,只要意志堅定,相互幫助,再困難的時刻,也能一起度過。在苗栗,灣寶像個農村後樂園,它從徵收的陰霾中逃脫,不再悲傷、不再驚懼,全力打造農村價值,希望能讓社會看見土地的真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