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松伯的輕鬆午後

採訪 陳佳利 王俐文,撰稿 陳佳利
攝影/剪輯 陳添寶

清脆的敲打聲從古老的三合院傳出來,陽光灑進門口,三芝老農黃清松聚精會神的雕刻著作品。敲敲打打間,早期農村生活的印象,從清松伯的記憶深處一躍而出,在木頭溫暖的質感中,立體呈現…

離開台北市中心一路朝北而行,高樓漸漸消失,時光彷彿倒退,蔚藍的海、翠綠的田、磚紅的三合院,共組著獨特的三芝風景。

早年三芝種了許多水稻,順著地勢開闢了廣大的水梯田,近年來,水稻少了,筊白筍變成水田的主角,雖然作物改變了,人卻沒有變,三芝始終是許多老農夫的家鄉。在三芝土生土長的清松伯,就是其中之一,雖然已經七十多歲,每天還是要到田裡工作。

以往生活清苦,任何生活物資都非常珍惜,清松伯年輕時沒錢購買農具,房子裡大部分的農具,都是他親手製作的,隨著時代變化,新工具出現,舊工具退場,幾十年都沒再用上的器具,老人家還是仔細收藏。

細細珍藏的,還有舊日時光,那是一個照相不普遍的年代,縱使回憶在腦海翻騰,沒有圖像,光憑口述,很難讓人理解當年,擔心記憶隨著時光流逝,清松伯想要讓早年的生活重現。農耕生活帶給他飽足,也帶給他創作靈感,無師自通,沒有束縛,一切憑感覺盡情揮灑。樸質的作品,反映著那個年代的氛圍,多年的累積,農村生活的點點滴滴,得以仔細呈現。

整地、犁田、插秧、收割、作品一座一座按順序編排,想告訴大家,以往的生活有多麼不容易。清松伯說:『一遍一遍,牛那樣拖,人一直操作,曬穀翻穀,你看要重複多少次,才能吃到米,要惜福。』

這一天,寧靜的三合院熱鬧了起來,清松伯的親朋好友特地趕來幫忙,大家忙進忙出,迎接三芝國小的小朋友來拜訪。一群人細心打點,老三合院變成了時光機,載著大人小孩,回到五十年前。

『這個有看過嗎?』清松伯舉起作品,『這個叫做草踏,以前的田有的很深,這兩個就像船,跨在土面上,一直踏,把雜草踩沈下去。』傳統耕作的工具,讓小朋友感到新奇,庭院中,也把古董級的製草繩工具搬出來,讓小朋友實際操作,希望這些工具對他們來說,不再陌生。歡笑聲中,老農具在大朋友小朋友的手中,活了過來。當時光旅程接近尾聲,知足惜福,克勤克儉的精神,在陽光下溫馨傳遞。

微風在老三合院裡流轉,清松伯把作品一樣樣擺回房子裡,等待下一次與人分享的契機。輕鬆的午後時光,乘涼的他還是沒閒著。隨手拿起紙筆,畫著下一個雕刻計畫。那個辛苦的年代,曾經的生活片段,清松伯還計畫打造第二系列,第三系列,他想分享的,還有好多好多…

當舊時光的精華得以在作品中凝結,那不只是清松伯的個人回憶,也讓時代的共同記憶永久留存。

側記

清松伯一輩子務農,常年的勞動,雖然辛苦,卻成就了他硬朗的體魄,雖然進入花甲之年,還是忙進忙出,也把老天爺給他的一雙巧手發揮的淋漓盡致,不但把回憶具體呈現,還積極與人分享,讓曾經走過的軌跡不留白,真的讓人生七十才開始。 

集數
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