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百萬年來,海岸山脈每年只能緩緩地抬升0.3公分,但是每次颱風過後,有二十多處鬆軟的地質區,總有二至十公尺的後退量,最近三、四十年來,實際偵測的後退量已有30至100公尺,地貌的自然變動從來不曾停止過。花蓮縣長王慶豐嘆道,沒有國土哪有景觀!
為了配合政府產業東移的政策,1990年《國家建設六年計畫》決定將濱海公路拓寬為四線道,臺十一線東部濱海公路拓寬工程從花蓮至臺東,全線總長173公里。1993年,臺東段正式開工,水泥擋土牆、護欄、消波塊沿著海岸北上蔓延,三年後,花蓮段也跟著動工,東部沿海地貌完全改觀。
當時在廖惠慶夫婦的努力奔走之下,集結了各方力量發起搶救花東海岸線運動,1998年曾經暫緩了臺十一線的拓寬,幾經各方勢力角力與波折之後,仍舊繼續進行。
據估計,全世界約有百分之七、八十的海岸面臨非常嚴重的侵蝕問題。臺灣東部海岸的侵蝕現象一直相當明顯,臺灣一直以工程手段去面對問題,然而中間還必須加以監督、仔細規劃設計,並且符合自然原則或者最佳保護原則。東部是全民、甚至是全世界共有的資產,廖惠慶的抗爭,主要是向中央爭取資源,但是資源並非得朝向硬體建設,應該好好規劃生態遊憩價值,那麼保護生態遊憩價值與防蝕工程之間,自然沒有辦法成立。
臺灣島下的地層板塊進行了上千萬年的抬升運動與自然的鬼斧神工,才雕塑出今日的地景風貌,然而,人類鋼筋水泥技術的發展不過百年歷史,在大地頻頻反撲的今日,人定勝天的信念是否應該重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