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鄉之路

採訪/撰稿 張岱屏
攝影 陳錦彪 張光宗,剪輯 陳錦彪

如果說水是生命的源頭,翡翠水庫就是大台北五百萬人的生存命脈。監測水庫水質的變化,就像是為城市的健康把脈,一點也馬虎不得。翡翠水庫管理局的工程師每個月都要坐船,從翡翠水庫大壩沿著北勢溪而上,監測水庫優養化的情形,而透明度是其中一個指標。

沿著北勢溪而上,經過新店、石碇、最後到達坪林,沿線散佈著茶園,偶爾也可以看到邊坡被傾倒垃圾。越往上游,水質的透明度越低,靠近坪林地區透明度大約只有大壩的一半。看起來仍然清澈的水源,其實潛藏著優養化的危機。

回顧去年翡翠水庫水質的變化,可以發現從四月開始,總磷的濃度便不斷飆高,六、七月時總磷濃度更超過四十,已經達到優養化的程度。翡翠水庫管理局推測,水質優養化的原因,可能與去年三月交通部決定開放坪林行控中心,一般車輛得以順利進入坪林市區有關。為了保護水源安全,環保署環評大會決議交通部應恢復坪林行控中心的管制,每天的車次應在四百輛以下。然而,北宜高全面通車後,坪林行控中心是否開放,至今仍沒有拍板定案。

民國七十三年,坪林鄉被劃入台北水源特定區的範圍,從此以後受到都市計畫法的牽制,百年來先人留下的土地無法作開發建設,只能用來涵養水源。北宜高通車之後,坪林將被迫更邊緣化,交流道開放與否的爭議,突顯了坪林人長久以來被壓抑的情緒。在坪林商圈賣茶賣了幾十年的老闆娘感嘆,北宜高部分通車之後,生意大約掉了四成,未來台九線兩邊的店家,恐怕有半數要收掉。

為了維護台北五百萬居民飲用水的安全,坪林人犧牲了土地開發的權力,而自從被劃入台北水源特定區,坪林的人口從兩萬多人,到現在只剩下六七千人。年輕人大部分都搬到都市討生活,只剩下老年人仍守著祖先留下的茶園。當台北都會區的民眾一打開水龍頭就有乾淨的水可用,有誰想到上游居民的委屈呢?

當坪林的下一代,大部分選擇離開,卻就有一個坪林人選擇逆流而上,回到故鄉實踐自己的夢,這個人是傅端章,而他從小的夢想是回到坪林山上蓋一個自己房子。走進傅端章的房子就像是走進一個開放的生態教室,裡面掛滿了生長在坪林各種青蛙的圖像,每到假日許多家長帶著學童來這裡參觀,認識坪林的生態環境。

面對水源保護區的重重限制、面對呼嘯而過的高速公路,傅端章對坪林的未來有著自己的想法。他認為坪林就是大台北都會區的水源生態教室,以生態為背景發展坪林的遊憩產業,讓大台北都會區的人,能夠體會到坪林生態的豐富,以及坪林人為了保護水源所做的犧牲。

當源鄉的居民能找到與自然共生、安身立命的方式時,下游的水源才可能真正得到保障。北宜高通車在即,坪林將從此被打入過路的命運,還是找到新的發展契機?在傅端章身上,我們隱約看到源鄉的另一條出路。

集數
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