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的摘下海芋,特地來到竹子湖的遊客很安心,因為這片花海完全沒有農藥也沒有使用化肥。潔白的花朵做為前景,遠方是著名的火山地景:小油坑,獨一無二的美麗得來不易,每一朵花,花農盧志明都照顧的小心翼翼。
穿著青蛙裝,小心踩進水裡,沿途撥開葉片,仔細檢查花朵狀態,這是他在花開時節,每天的例行工作。盧志明原本採用慣行農法,2019年,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與慈心基金會合作,推廣友善耕作和綠保標章,那年在女兒和太太的鼓勵下,他成為竹子湖地區,第一位轉作友善農法的海芋花農。
延伸閱讀》【島在現場】生態農田:農田也是生物棲息的好地方|2025.03.26

剛開始,要用什麼來替代化肥與農藥很傷腦筋,從自製液肥開始做起,一步一步走到今天。不斷的嘗試,終於找到合用的有機資材,今年第五年了,花終於開的和當年慣行農法時一樣密、一樣美。盧志明說,最大收穫是看到花跟以前差不多,因為做綠保標章也得到許多遊客的鼓勵,更開心的是,這片海芋田還能保護到一級保育類的赤腹游蛇。
赤腹游蛇從廣泛分布 到成為一級保育類動物

赤腹游蛇沒有毒,最大身長不到100公分,潛水能力很強,主要生活在水田、濕地、埤塘、山澗等環境。原本赤腹游蛇廣泛分布,但是在1970年代左右,機械耕作逐漸盛行,牠們的棲地忠誠度高,遇到危險會往深處躲藏,而躲不過農機,再加上化學肥料與農藥普遍使用,不當工程、棲地開發等多重原因,數量驟減,在2024年被提升為一級保育類動物。
竹子湖原本就是赤腹游蛇的家,農民的抉擇很重要,因為牠的數量真的很少,除了桃園龍潭地區有極少族群,竹子湖目前是赤腹游蛇數量最多的地方。
延伸閱讀》終極搶救~力挽龍科三期生態衝擊|埤塘裡的動植物要搬去哪?
2023年11月 赤腹游蛇生態服務給付上路

林業保育署以生態薪水提供誘因,鼓勵農友用友善耕作的方式維護農田濕地的生物多樣性,並委託慈心基金會前來輔導。田裡有蛇加上已經轉作友善耕作,盧志明順利加入這項計畫。只要做到農地全年蓄水、不用除草劑、農藥、油劑和皂素類的有機防治資材,每年能領到三萬元的農地友善獎勵金。另外,把農地營造成適合赤腹游蛇棲息的狀態,每年最高可以領到三萬元的農地營造獎勵金,移除外來種就是其中的重要項目。

竹子湖是花卉產地,但友善耕作的田相對少,農藥使用仍是嚴峻的問題。以五年時間成功轉型的盧志明,也把這套種花的方法分享給願意加入的農友,希望點與點能串連,未來竹子湖有更多花田讓赤腹游蛇容身。目前陽管處的範圍內已經有20戶農友加入這項計畫。
延伸閱讀》花田喜事|陽明山竹子湖花卉減藥試驗
觀光遊憩及建設整治工程 影響棲地

然而生態服務給付只是幫助赤腹游蛇的其中一種方法,牠們還有其他困境要面對。宜蘭大學毛俊傑老師長期在竹子湖進行調查,2000年曾記錄到1000多隻赤腹游蛇,2019年只剩250隻,2024年已經不到百隻。竹子湖不只是花卉產地,也是休閒觀光熱區,因應遊憩需求,一些硬體建設進來,改變了竹子湖的水路。毛俊傑老師表示,數量下降跟溪溝整治工程有很大的關係,上游做了整治工程之後,水留不太住 。
赤腹游蛇主要棲息在水裡,沒有水就是死路一條,想保護牠們就必須確保水環境。陽管處一方面鼓勵農友不用農藥化肥,另一方面也努力保護關鍵棲地。在竹子湖其中一塊國有地,陽管處正在進行保育地的棲地改善工程,未來將做為民眾理解赤腹游蛇的窗口。
這附近住著赤腹游蛇,一方面是保育宣導的機會,另一方面也是危機。例行帶隊巡守的里長曹昌正,就曾在保育地附近遇到想抓走赤腹游蛇的遊客。夜晚的竹子湖,沒有白天的熱鬧,寧靜的能聽到風聲與自己的腳步聲。帶著十多位附近居民,一趟巡守要走五公里多的山路,至少要花兩小時。

學者呼籲先弄清楚哪裡有族群 保育才有效果
竹子湖也因為在國家公園範圍內,開發機率相對小,成為最重要的核心棲地。除了農友和巡守隊,也有人願意為赤腹游蛇付出,一位地主同意毛老師團隊在他的土地進行調查,成為長期監測的重要樣區。
除了生態服務給付已經實施了一年多的陽明山地區與桃園龍潭,今年林保署也在桃園大溪、楊梅等地,擴大推動生態服務給付計畫,希望先把棲地照顧好,未來有機會迎接赤腹游蛇回歸自然環境。但毛俊傑老師擔憂,龍潭地區的赤腹游蛇已經非常稀少,大溪、楊梅近期沒有相關的資源調查,現況並不明朗。要先弄清楚哪邊有族群,針對族群存在的位置去做有意義的保育,是更迫切的。

生態服務給付能增加誘因,吸引農友加入,但保護瀕危物種的責任,不能只讓農友承擔,切入點也不能只針對單一物種,應該從守住棲地的角度思考,重視生態系的微妙平衡。赤腹游蛇已經陷入滅絕漩渦,目前這些努力,希望能讓牠們早日脫離滅絕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