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世代~謎之大紫蛺蝶|守住牠們的沙朴大樹

採訪報導

自帶長長的吸管品嘗腐果,發酵的果實讓大紫蛺蝶迷醉了。很美、但數量很少,少到瀕臨滅絕。身為一級保育類,卻因為研究難度高,基礎資料非常匱乏。為什麼大紫蛺蝶變得這麼少?此刻,能為牠們做些什麼?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服務的朱汶偵和助理,走進叢林尋找曾經紀錄到大紫蛺蝶幼蟲的沙朴。

在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服務的朱汶偵和助理走進叢林。這裡是北橫,林保署新竹分署的一處林班地,他們正在尋找大紫蛺蝶幼蟲階段需要的樹,沙朴。

沙朴生長在陡峭的坡地上,是中低海拔很常見的闊葉樹,冬季會落葉,大紫蛺蝶的幼蟲就躲在落葉中度冬,但不是每棵沙朴都會被利用,研究人員要找的是曾經紀錄到幼蟲的沙朴。

架設溫濕度監測器,研究人員希望了解幼蟲的環境需求。另外,因為地形陡峭,下大雨時,落葉很容易被沖走,他們正規劃以天然植物來設置攔截設施,避免幼蟲被沖走。研究人員一方面規劃保護幼蟲、一方面沿著林道尋找大紫蛺蝶的身影。7月中旬,已經接近成蝶出現季節的尾聲,這一趟沒能見到成蝶,但北橫曾經是很容易發現牠們的地方。

大紫蛺蝶的幼蟲會躲在落葉中度冬,但是地形陡峭,下雨時落葉容易被沖走,因此研究人員規劃以天然植物來設置攔截設施。

1980年代大量商業捕捉,台灣多種蝴蝶數量銳減

國內研究蝴蝶的權威徐堉峰教授,年輕時曾親眼目睹。他說:「1980年代,那時候的商業採集,捕蝶人每隔幾百公尺擺半顆鳳梨,一路擺過去。工人說公的一隻50塊台幣,母的一隻300塊台幣,那時候50塊的購買力是現在的10倍,其實價值滿高的。」

在台中科博館,一批特別包裝的標本,來自標本盤商北投王家的捐贈。國立台灣科學博物館生物學組主任鄭明倫拿起其中一份獨立包裝的大紫蛺蝶標本說,「高價商品才會仔細把它一隻一隻包好,鬚都沒有斷、翅膀都是完整的。」

這批捐贈不只大紫蛺蝶,還有以蝴蝶翅膀貼成的圖畫和其他商品,見證1960到1980年代的台灣,為何被稱為蝴蝶王國。那個年代的大量捕捉,導致一些蝴蝶數量銳減,大紫蛺蝶就是其中之一。

標本盤商北投王家捐贈的大紫蛺蝶標本,每一隻都完整獨立包裝。
以蝴蝶翅膀貼成的圖畫,畫面中紅色帶有黑色斑點的上衣是曙鳳蝶的翅膀花紋。

身為台灣體型最大的蛺蝶,大紫蛺蝶深受收藏家喜愛,在一批日本收藏家沼田康夫先生捐贈給科博館的標本中,可見一斑。鄭明倫認為,標本就時空膠囊,用身體紀錄那個年代的資訊,隨著科技進步,標本搭載的資訊,有更多方法能解讀。

日本收藏家沼田康夫捐贈給科博館的蝴蝶標本。


延伸閱讀》再見,蝴蝶!|過度開發破壞蝴蝶棲地

都市化讓大紫蛺蝶從台北消失,北橫也因農業開發越來越少

國立台灣科學博物館生物學組主任鄭明倫認為,標本就像是時空膠囊,用身體紀錄那個年代的資訊。

大紫蛺蝶分為四個亞種,中南半島、中國、朝鮮半島、日本、台灣等地都有分布,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吳立偉想知道,台灣的亞種與其他亞種的差異,與科博館合作,以分子技術從標本中抽取DNA,進行遺傳資料分析。結果顯示,台灣族群跟其他三個亞種很早之前就分開,代表台灣是一個特別的族群,可惜,現在難得一見。

大紫蛺蝶在桃園市、新竹縣、苗栗縣、台中市、宜蘭縣與花蓮縣都有分布,分布熱點的北橫,近年數量明顯下滑。徐堉峰教授說,日治時期,台北新店、萬華等地區都有大紫蛺蝶,都市化導致牠們從台北消失;他在北橫曾一天看到500隻,但現在研究人員去調查,一天只能看到數十隻,可惜的是,沒有精確的長期數據資料。

國內研究蝴蝶的權威徐堉峰教授認為,北橫近年大紫蛺蝶族群數量下滑與北橫拓寬有關。

大紫蛺蝶居住在海拔2000公尺以下的森林環境,這一帶同時也是山區開發比較多的地方,以北橫為例,沿線是高經濟作物水蜜桃的產地,原始林變成果園,造成大紫蛺蝶的棲地減少。

新竹縣山區有個地方,還能穩定紀錄到大紫蛺蝶

原本在中原大學任教的袁老師,與太太莊美蘭到新竹山上買地經營露營區,發現大紫蛺蝶後,進行棲地維護。

原本在中原大學任教的袁明城老師,因為課程,帶著學生陪伴部落七年,後來與太太莊美蘭到山上買地經營露營區。發現大紫蛺蝶之後,因為參加雪霸國家公園與社區規劃師的課程,而認識台灣蝴蝶保育學會,園區的規劃,因此導入蝶會的專業知識,從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恢復的角度,進行維護。

因為理解大紫蛺蝶的需求,莊園主人把沒有農藥的果實留給牠們吃,園區範圍內的原始林中,幼蟲需要的朴樹,也完全保留。蝶會志工因此能在這裡進行觀察,並且向林保署申請了研究計畫,冬季,志工會在朴樹下紀錄幼蟲,拼湊牠們的生活史。

蝶會志工在朴樹下紀錄大紫蛺蝶幼蟲。

文獻紀錄,大紫蛺蝶幼蟲在朴樹下的落葉堆中過冬,但蝶會志工在這裡發現了從前沒有人知道的現象:樹幹上的苔蘚,也是牠們會躲藏的點位。志工們完整紀錄到五到七齡幼蟲的生活,但零到四齡幼蟲、生活在沙朴上方枝葉的情況,目前還在努力調查中。

蝶會志工發現,樹幹上的苔蘚,也是大紫蛺蝶幼蟲會躲藏的點位。

這項研究希望能持續進行,而莊園主人營造適合大紫蛺蝶棲息環境的努力,沒有停。森林性的大紫蛺蝶,喜歡吸食腐果,也會吸食殼斗科植物的樹液,袁老師因此在規劃園區植物時,特別注重殼斗科植物,這天,載上捲斗櫟、小西氏石櫟、銳葉高山櫟與栓皮櫟,與蝶會志工一起把樹種下,這座莊園成為大紫蛺蝶的重要庇護站。

氣候暖化,大紫蛺蝶得往高海拔移動,沙朴能跟上嗎?

大紫蛺蝶的成蝶出現在五到八月。

大紫蛺蝶的成蝶出現在五到八月,曾撰寫蝴蝶生活史圖鑑的蝴蝶專家呂至堅,也特地來到莊園,觀察大紫蛺蝶。因為長期研究蝶類,他看見大紫蛺蝶的另一個困境:暖化危機。雖然沙朴普遍生長,但不是每棵沙朴都有大紫蛺蝶產卵,呂至堅認為牠們受限於環境的溫度與濕度。

面對暖化,牠們必須往更高的海拔移動,但沙朴能不能跟上?

保育大紫蛺蝶有個很困難的瓶頸,目前為止,研究人員紀錄到大紫蛺蝶,只利用直徑三十多公分以上的大朴樹,新生小朴樹牠們不利用。徐堉峰教授建議,優先釐清大紫蛺蝶使用的朴樹在哪裡,把點位找出來。才能依照當地環境條件,規劃如何保護個別的朴樹。

研究人員記錄到,大紫蛺蝶只利用直徑三十多公分以上的大朴樹。

一年一世代,生活在繁密的中低海拔原始森林,寡食性、只有單一寄主植物:沙朴大樹,種種條件限制,大紫蛺蝶生存不容易,加上氣候變遷的壓力,牠們處境更難。

瀕危物種的保育行動目標,希望能止跌回升,大紫蛺蝶能有這樣的轉折嗎?挑戰還很多,幸好,新竹山區,那個雲霧繚繞的地方,已經有一葉方舟。

地點
集數
1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