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利
消失三百年|珍稀鹵蕨如何重回淡水河?
看起來有點像砂紙,這是稀有植物鹵蕨的孢子囊群,生長繁茂的身影在淡水河畔沐浴著陽光,這樣的景象曾經消失三百年。眼前的鹵蕨,又是什麼時候回來的呢?
鳥嘴潭與瀕危動物|在烏溪填築土方的代價
為了在乾旱缺水期間,幫助中部穩定供水,以及減緩彰化地層下陷問題,水利署中區水資源局規劃以鳥嘴潭人工湖來蓄豐濟枯。然而開發範圍內有一級保育類巴氏銀鮈和石虎的重要棲地,保育人士擔心對瀕危動物造成危害。
熱解小花蔓澤蘭|把綠癌變綠金
心型的葉片,雪白的小花朵,這就是小花蔓澤蘭。看上去溫和無害,卻困擾台灣環境數十年。它們是蔓藤類的草本植物,為了爭取陽光,會攀爬到別的植物上,導致被纏繞的植物無法進行光合作用,缺乏養分而死。這麼強悍的植物怎麼清除?如果除不完,怎麼辦?除下來的植物體如何再利用?
地熱電廠的現況與挑戰|宜蘭清水、大屯山先導電廠【用熱發電系列之三】
2025年非核家園,2050年淨零碳排,在台灣的能源版圖中,地熱將占有什麼樣的地位?藏在地底的巨大熱能,該如何運用呢?
回龜山野|保護區外的保護區?瀕危龜的社區保育行動
「最終還是希望牠能好好回到野外,建立永續的族群。」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蔡繼鋒說。他近年與幾個社區合作,進行瀕危龜野放試驗,這些有居民協助守護的環境,能不能成為法定保護區外的民間保護區呢?
被忽視的一級保育類|瀕危龜如何存續:食蛇龜、柴棺龜的野外危機
台灣的保育類野生動物中,唯獨牠們面臨嚴重盜獵風險。食蛇龜與柴棺龜,在2019年1月,從「珍貴稀有」調升為「瀕臨絕種」野生動物,短短幾十年,從廣泛分布到列為一級保育類。屏科大野保所副教授陳添喜保守估計,野生數量已經消失了八成。
我的田,牠的家|陽明山友善農業行動
陽明山有許多野生動物,牠們不只待在森林,有時也會到田裡串串門子。陽明山還有悠遠的農業活動,早在國家公園成立之前就存在。「我們追求的生態平衡,不可以把農民排除在外。」台北市北投區農民侯奕瑋說。
四接東移行不行|協和電廠轉型下的那片海
燃油發電的基隆協和電廠即將改建,改燃氣減空污,但改建案遭到民間團體抗議,因為填海造地。原方案影響珍貴珊瑚,台電因而提出東移方案,想減輕對珊瑚的影響,然而民間團體擔憂,這將嚴重衝擊基隆港。
離島八哥變多了?|從澎湖移除試驗開始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台灣繁殖鳥類大調查,從2009到2020年的資料中,本土八哥的族群趨勢沒有明顯增減,家八哥顯著成長了550%,白尾八哥成長250%。當台灣本島的外來八哥多到難以處理,澎湖離島的情況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