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岱屏

地震國的建築|921地震20年系列報導

2019-09-23

1999年,一場規模7.3的地震,造成十萬間房屋全倒或半倒,兩千多人死亡、一萬多人受傷。二十年過去,建築法規是否跟上腳步?還有多少學校、賣場、飯店,面臨耐震能力不足的風險?

燃燒的未來|氣候變遷下台灣該怎麼辦?

2019-09-23

2019年5月,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飆破415ppm,是人類在地球出現以來的最高紀錄。氣候變遷受害的是年輕人的未來,9月20日,全世界約150個國家的學生、上班族,響應瑞典少女桑柏格的號召,發起罷工、罷課,呼籲各國政府立即採取行動。台灣的碳排放在全世界排名第22,排放量相當可觀,面對全世界新生代發起的氣候運動,政府、企業與民眾又該如何面對,積極減碳?

莫拉克十年系列報導-風災十年路

2019-08-05

高屏溪流域的三大支流荖濃溪、旗山溪、隘寮溪就像是南台灣的血脈,八八風災後每一條流域都經歷著驚心動魄的改變。經過十年的洗刷、復育,人能否安居?山河是否安好?

莫拉克十年系列報導-預知大崩塌

2019-08-05

2009年,高雄市甲仙區小林村發生大規模崩塌,四百多人死亡。大規模崩塌發生的頻率雖然不高,一旦發生,卻會釀成巨大災害。經過十年的調查,全台灣像小林村這樣的地方有多少?政府與學界在這些大規模崩塌潛勢區,做了哪些監測?在災害發生前,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花蓮206地震】大震之後|受損建物的修復難題

2018-07-16

花蓮大震距今已經五個月,走在市區,當時倒塌的幾棟大樓--雲門翠堤、吾居吾宿、白金雙星,早已整平成為停車場,看不出一點震災痕跡。但是周遭部分房舍卻呈現些微的下陷、傾斜,居民有的撤離,有的繼續居住,地震的後遺症,至今仍沒有完全平復。

酸化之海|溫室氣體的排放讓海水加速變酸

2018-03-19

你是否注意到在魚市場裡,過去常見的海產越來越少,越來越昂貴?雲林、嘉義沿海漁民也搖頭嘆氣,近年來牡蠣越來越小,越來越容易死亡。導致海洋生態瀕臨崩潰的,除了人類過度捕撈,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海水酸化…

【花蓮206地震】震撼‧花蓮|震出建築耐震不足與土壤液化危機

2018-02-12

2018年2月6日深夜,花蓮近海發生規模六,震源深度僅十公里的淺層地震,劇烈搖晃,讓早已習慣與地震為伍的花蓮人,罕見地跑到大街避難。柏油路像被躲在地底的鼴鼠鑽過,形成一長條如刀鋒交叉的隆起,但這場地震的破壞,不僅於此。

腊葉館的秘密|台灣第一座植物標本館

2017-11-27

台北植物園裡,有棟將近一百歲的老房子-腊葉館,你可能不知道,它是台灣植物的寶庫。百年來在台灣山林、濕地、海濱,曾經怒放的野花、茂盛的枝葉,都曾被靜靜珍藏在這裡。五十萬份的植物標本,一件件層層疊疊,埋藏多少台灣自然環境的密碼?又見證多少偉大探險家傳奇的人生?

農電共生系列--光電板下的新鮮事

2017-11-20

政府全力推動太陽光電,但過去幾年光電設施架設在農地,引發許多假種田、真種電的爭議。太陽光電設置在農地,是否一定會導致良田消失?怎麼樣的規範與設計,能讓光電板下也有新生機?

與水共存之路|強降雨下的海綿城市

2017-06-05

6月2日上午,中央氣象局發布大雷雨警報,呼籲北部嚴防土石流及淹水,短短一小時,台北市東湖國小就測到當日最大降雨量,每小時154毫米。目前台灣大部分城市的排水系統,只能應付每小時40-50毫米的降雨量,台北市的雨水下水道設計標準是每小時78.8毫米,已是全台最高,面對暴雨來襲,還是無法負荷。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