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張岱屏
清水良田變工廠|是誰讓農田一一消失
位於大甲溪南岸,台中清水的一處國有農地,屬於良好的農業生產環境,鎧全鐵材公司依照產業創新條例,申請大約27公頃國有地設置產業園區,讓久居在此的農民感到憂心忡忡.....
有機專區搬遷夢|農民等待政府兌現以地易地
眾人苦心經營十年的中崎有機專區,在生命力最旺盛的時刻,因為劃設橋頭科學園區,面臨將被收回的命運。2020年8月,政府承諾以地易地,在高雄市燕巢區的台糖土地劃設新的有機專區,一年過去,政府對農民的承諾,是否能兌現?正在進行中的環評報告也發現,橋科預定地是一級保育鳥類東方草鴞的棲息環境,未來草鴞等鳥族們,是否能在規劃下,找到生存的一席之地?
埤塘水 怎麼用?│能否成為乾旱時的救命水
2020年11月開始,台灣西部拉起缺水警報。原本期待五月能像往常一樣降下甘霖,沒想到梅雨姍姍來遲。眼看梅雨季雨量不樂觀,桃園從5月21日起,進入減量供水的橙燈,新竹地區也可能從6月1日起,進入供五停二的紅燈。
當停電警報響起│是人為疏失還是電力吃緊釀禍?
2021年5月13日和17日,全台發生分區輪流停電,停電的原因是什麼?電真的不夠嗎?面對極端氣候的挑戰、不斷上升的用電量,如何應對種種變局?
尋找救命水|多元水源來抗旱
等不到春雨,鯉魚潭水庫一片乾涸,蓄水量只剩下6%,沉沒在庫底的舊台三線,三十年來第一次浮現。狀況最慘的是德基水庫,蓄水量跌破4%,上游大甲河床上只有一條小水渠,大壩前攔截著僅存的水量。為了能讓水能支撐到五月梅雨到來,各種救援工程火速上場,而抗旱之水究竟在哪裡?
底渣的下一站|能不能不要是農地、魚塭?
我們每天製造的垃圾,進入焚化爐後,下一站會去哪裡?道路管溝?填地工程?還是以再利用的名義,填進魚塭、農地?全台灣每年約有650萬噸垃圾,送進焚化廠,焚燒後剩下14%的底渣和5%的飛灰,其中底渣每年約有90萬噸,交由再利用廠做成再生粒料,應用在私人或公共工程。但因為流向追蹤與查核漏洞,導致過去底渣違法棄置案件頻傳。
缺水下的緊急應變|尋求多元水源
三月的雨水沒有帶來足夠的雨水,讓這場從2020年春季開始的這場乾旱,水情持續嚴峻,今年4月6日起,台中、苗栗、北彰化等部分地區啟動供5停2的供水措施,氣象局預估三四月的春雨在正常跟偏少之間,面對越來越渴的台灣,我們該怎麼辦呢?
海角垃園|崩落的濱海垃圾場
1990年代以前,台灣的垃圾都是送到郊區掩埋場,直到現在,全國營運中的掩埋場有106座,已經封閉停用的掩埋場達281座,其中有94座是位在河岸或海濱。這些掩埋場過去常在海岸侵蝕、海水掏刷下,垃圾裸露崩塌,污染海洋,如今,這些海角垃園的狀況如何呢?
掩埋場來了|龍昇村民反坤輿掩埋場進駐
苗栗縣造橋鄉龍昇村,平時是個安靜的小村落,農民們各自埋首田園裡,蘿蔔、地瓜、南瓜、白菜、茼蒿…隨著季節輪替,農民種植多樣的蔬菜瓜果。農田散布在丘陵間,附近的森林,是石虎、穿山甲、野兔的棲息地,保留著原始豐富的淺山生態。
【缺水乾旱】當水田變旱田:缺水下的農耕轉作
2021年因為乾旱,農委會宣布桃竹苗、台中、嘉南總共七萬四千公頃的農田停灌,創下二十年來最大停灌面積。為了節省農業用水,農委會鼓勵農民輪作或轉作旱作。當水田變旱田,有哪些效益?又遇到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