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陳添寶
東沙二十《下篇》:曾歷經珊瑚白化的東沙環礁如何起死回生?
冬日的清晨,東沙島還籠罩著黑幕,陽光捨不得從厚厚的雲層中露臉,只微微地放出一點點光芒,天空漸漸被染成淡紅色,美麗的雲彩是甦醒的前菜,然而這座島嶼一天真正的開始,是從大王廟。
腊葉館的秘密|台灣第一座植物標本館
台北植物園裡,有棟將近一百歲的老房子-腊葉館,你可能不知道,它是台灣植物的寶庫。百年來在台灣山林、濕地、海濱,曾經怒放的野花、茂盛的枝葉,都曾被靜靜珍藏在這裡。五十萬份的植物標本,一件件層層疊疊,埋藏多少台灣自然環境的密碼?又見證多少偉大探險家傳奇的人生?
農電共生系列--光電板下的新鮮事
政府全力推動太陽光電,但過去幾年光電設施架設在農地,引發許多假種田、真種電的爭議。太陽光電設置在農地,是否一定會導致良田消失?怎麼樣的規範與設計,能讓光電板下也有新生機?
光電循環之路|廢矽泥和廢棄太陽能光電板再利用
光電,是台灣重要產業,每年光電展,總可以見到業者推陳出新,研發出各種類型、更有效率的光電板。台灣太陽能電池產業在全球市場排名第二,每年產量超過10GW,不過光鮮亮麗背後,卻也潛藏環境問題。農地上的倉庫、廠房,堆置著一桶桶光電廠產出的廢液。這些陳年問題如何解決?太陽光電能不能邁向真正的綠能,走向資源循環之路?
藻礁大未來|當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選址在桃園藻礁
沒有珊瑚礁的繽紛,乍看之下,不算美麗。走近、蹲下,才能看見傳奇。這是由藻類所建造的生物礁,藻類留下的鈣化石灰質,黏結其他沉積物,慢慢形成礁體,最古老的有7600年。
雨撼北海岸|強降雨下的土地管理與排水系統
變色的海水、泥黃的台二線、崩塌的山壁,一場暴雨,改變了北海岸的顏色。6月2日,梅雨鋒面為北海岸帶來暴雨,基隆市基金一路,短短幾小時,變成黃濁大河…
與水共存之路|強降雨下的海綿城市
6月2日上午,中央氣象局發布大雷雨警報,呼籲北部嚴防土石流及淹水,短短一小時,台北市東湖國小就測到當日最大降雨量,每小時154毫米。目前台灣大部分城市的排水系統,只能應付每小時40-50毫米的降雨量,台北市的雨水下水道設計標準是每小時78.8毫米,已是全台最高,面對暴雨來襲,還是無法負荷。
燃氣新時代|2025年能源轉型關鍵
政府預計在2025年,50%的電力來自天然氣,當前的兩個挑戰,一個是增加天然氣輸儲設備,一個是增加天然氣發電機組。地狹人稠,98%都仰賴進口能源的台灣,將如何邁入燃氣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