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添寶
種菜停看聽│避免產銷失衡
甘藍,俗稱高麗菜,是每個台灣人都不陌生的蔬菜。對餐飲業者來說,高麗菜也是客人心目中,接受度最高的蔬菜種類。它的生長週期短,單位面積產量高,常是新手青農入門,或資深農民秋冬裡作的首選。
小心!碳足跡│你所看不到的碳排放
在超市挑選食物與日用品,除了保存期限、成分外,你是否曾經注意到有些商品的包裝上,印著一個小小的腳印呢?這個腳印就是碳足跡,代表生產這個產品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凡購買,必留下碳足跡。」廠商、消費者與政府,在削減碳足跡上,可以做哪些事情?
「排碳者付費」時代|讓產業克盡減碳責任
2015年,世界各國簽署巴黎氣候協定,希望在本世紀末之前,將全球增溫控制在2度C以內。巴黎協定通過後,各國紛紛提出自主減碳承諾,但是全球碳排放還是快速增加,2019年,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突破415ppm,隨著碳排放增加,極端氣候也在各地釀災。
顧好每座橋(下)|從高屏溪橋、蘇澳白米橋看橋梁健康要如何把關?
高屏溪橋透過鋼纜裝設感測 時時掌握橋梁健康狀態 為了拉大跨距,近幾年的新建橋梁多採用鋼索橋的特殊形式,鋼纜關係到整座橋梁力學系統的穩定性,防鏽更是重要。以高屏溪橋為例,每束鋼纜都有五道防護措施。高屏溪橋總共有60根鋼纜,層層防護真的有效嗎?想知道答案,得靠上面的感測器,收集肉眼看不出來的訊息。不只鋼纜,整座橋都能透過感測器進行監測,驗證橋梁的情況與當初設計是否相符。...
顧好每座橋(上)|從金門大橋、淡江大橋看橋梁工程的挑戰
想跨越山谷、河川甚至大海,我們需要橋梁。橋梁,是力的均衡、美的展現,每座橋梁都是眾人共同努力的心血結晶。它們和人一樣,撐久了會疲勞,負荷太重會受傷,會發生意外,也會老化、會衰敗。台灣大學土木系名譽教授陳振川呼籲,把橋梁當作長輩、親人,好好照顧它。
全面入侵:台灣原生魚種的威脅?!
這幾年,有一種水中刺客,悄悄地侵入台灣各大水庫、湖泊、溪流和濕地,漁民稱為牠為魚虎,學名是小盾鱧。魚虎的原棲地在東南亞的泰國、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婆羅洲等地,最大可以長到150公分,體重可達20公斤,幼魚體色鮮豔,飼養容易,早年被當成觀賞魚引入台灣販賣,因為任意放流,而進入自然環境中。
當鯨豚上岸|敲響海洋生態的警鐘
虛弱的侏儒抹香鯨青少年個體,被濕潤的棉被包裹,等待獸醫下一步的醫療策略。這隻體長170公分的侏儒抹香鯨,在2019年9月30日午後,被海巡單位發現擱淺在台南七股海邊,成大海洋生物暨鯨豚研究中心人員接獲消息,立刻趕往現場搶救,並將牠運回四草搶救站安置。
地震國的建築|921地震20年系列報導
1999年,一場規模7.3的地震,造成十萬間房屋全倒或半倒,兩千多人死亡、一萬多人受傷。二十年過去,建築法規是否跟上腳步?還有多少學校、賣場、飯店,面臨耐震能力不足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