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鎮中
倒著看世界|蝙蝠的視野
說起蝙蝠,您聯想到什麼?是電影裡的蝙蝠俠?是陰森恐怖的吸血鬼?還是傍晚在路燈下群起飛舞的黑影?蝙蝠,有人怕牠的長相,怕牠的習性,怕牠尖尖的牙,怕!是因為「以為」牠會怎樣。
【海岸變遷】 漂移的國土|如何留住沙?
今年水利署編列三千萬左右的預算,預計從八月份開始在外傘頂洲進行「定沙計劃」,外傘頂洲是台灣西海岸最大的一座沙洲,根據資料顯示,在1984年時面積有2.05平方公里,十九年後的今天卻只剩下不到四分之一,經由水工試驗後也發現,外傘頂洲有逐漸向內陸退縮,往東南方向旋轉的趨勢,甚至未來有可能沒入水中變成淺灘,而天然屏障外傘頂洲的消失,對於地層下陷、海岸侵蝕嚴重的南部海岸而言,無疑的是雪上加霜。
綠手指計畫|嘉義城市的綠化行動
在嘉義有一群人不甘心生活在水泥建造的城市裡,他們著手改造自己的住家,要讓大自然裡的水塘、綠意,進駐到每天的生活裡。種花、種樹、挖池塘,改造城市環境的[綠手指計劃],在嘉義地區的小角落蔓延開來。
建築節能策略:讓建築師告訴你省電的關鍵
蓋一棟建築物,只要能遮風避雨就好的時代,已經過去,新時代的建築物,不但要有舒適的室內環境,更要能節約能源。根據學者研究,建築物耗電的主要來源依序是空調、照明及動力。在夏季尖峰時段,光是空調用電,就佔了全國總用電的三分之一。低耗能的建築概念,正逐漸萌芽。
油小見大:台灣石油比礦泉水還便宜的代價
近百年來的工業文明可說是奠基在石油之上,然而因為石油資源的有限性、地緣關係與供應上一再出現的危機,也亦發顯現出目前『石油文明』的脆弱。台灣石油99%仰賴進口,卻又是石化工業的大國,在建立起以石油為基礎的產業與生活時,我們兌換了什麼?
【桃芝颱風後續】無路可走| 溪流疏濬工程攻防戰
2001年桃芝颱風過後,南投縣陳有蘭溪一片土石橫掃的景象,還清晰地印在腦海裡,一場豪雨不但會帶來大量土石,也可能會沖毀道路橋樑。一眨眼又到了下一個颱風季,一年的時間,新橋已完工通車,橋下的緊急疏濬工程,還不眠不休地趕工中,在雨季之前,陳有蘭溪主流搶著疏濬,聚落附近的野溪整治也沒有停歇。
第一次海洋|若濱南工業區來到台南七股
台南縣七股鄉保留了全台灣最乾淨的一塊海域,除了黑面琵鷺每年的到訪讓七股鄉聲明遠播之外,其他不論是遠來的鸕鶿,直行的和尚蟹,濱海植物,還是內海裡的孕育肥美蚵仔的蚵田,七股沿海豐富的自然以及人文生態,在在交織出對海洋獨一無二的另一種體驗。
垃圾復活記|廢鐵回收再利用
一個鋼鐵廠,一天生產的爐數大約是三到四爐,而一爐需要80噸廢鐵,產生的鋼筋,一爐有超過7000萬的產值,而這還只是一個小型鋼鐵廠的產值。不只是廢鐵,其實在台灣許多的廢棄物都能回收再利用,致富之道,不是簽樂透彩,而是投入回收體系,說不定你也可以創造一個黃金傳奇。
走過鹽田|嘉義布袋鹽場恐成歷史?
眼前這片看似荒涼的土地,曾經,它是台灣重要的鹽倉。相對廣佈全台的「農田」,「鹽田」只集中在台灣西南沿海地區,農田有水路引水灌溉,鹽田也有水路,將海水引進來,經由四通八達的溝渠,將水引進蒸發池製成高濃度的滷水,而後結晶成為結晶鹽,曬鹽的鹽工說有水才會結鹽。嘉義縣布袋鹽場,清乾隆時期已有曬鹽記載,日據時代徵收許多魚塭改闢鹽田,生產的鹽經由布袋港用帆船運至日本,「曬鹽」也成為許多人的工作,但是鹽工並沒有擁有這片土地,而是向鹽場承攬土地曬鹽,再將鹽論斤賣給鹽場,民國90年台鹽公司決定停止人工曬鹽,我們也紀錄這最後一個曬鹽的季節。
上山下山|視障朋友登大霸尖山
這是一個發生在去年夏天的故事,一段攀登大霸尖山的經歷。一群來自五個不同國家的盲胞,與一群愛好攝影的登山者,在山路上擦肩而過,他們的生命旅程曾經短暫交錯,命運交給他們不同的劇本。這座泰雅與賽夏族傳說中的聖山,將給他們什麼樣的考驗,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回到去年七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