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鎮中

金門屠龍記|棘手的保麗龍浮具

2020-09-07

這裡沒有倚天劍,也沒有屠龍刀,纏綿糾葛的,不是武林恩怨而是垃圾。金門四面環海,因為洋流,來自中國沿海的垃圾,天天被海浪推上岸,每年大約有500噸,其中最棘手的,就是保麗龍。  

為蝙蝠造棲地|守護蝙蝠的那群人

2020-08-17

如同其他的野生動物,棲地消失與劣化,也威脅蝙蝠的生存。只在夜間出沒,加上西方傳說營造的恐怖形象與傳染疫病的隱憂,理解蝙蝠的人不多,為牠們付出的人也很少,但是只要願意做,就能帶來改變。  

垃圾 進擊之路|區域合作的焚化爐政策為何失能?

2020-07-27

最近幾年,垃圾危機在許多縣市浮現,有的縣市垃圾堆積如山,有的縣市焚化爐卻燒不滿,問題出在哪裡?二十年來,台灣的垃圾政策進步了嗎?面對垃圾危機,解方又在哪?

讓公園去水泥|留給綠地空間

2020-07-20

如果有時間去走一走,你想去怎樣的公園?冷硬的,還是充滿活力的?公園是都會的自然之窗,也是產生故事的地方。  

陸蟹的天堂路|幫助抱卵母蟹平安過馬路

2020-07-13

牠看似不起眼,卻可能在你不注意的時候,出現在你我的腳邊。從北部的淡水河口到中部的高美濕地,在繁衍新生命的路上,陸蟹遭遇了什麼樣的難關和危機?

變動社子島|禁建50年後的開發難題

2020-06-29

台北社子島因為易淹水,被劃為洪氾區而禁建。五十年過去,解禁的機會接近,只要達到兩百年防洪標準,社子島就可以開發,台北市政府決定用區段徵收的方式,居民為何不願意接受?

德瑪汶的雞會|泰雅部落在地生活

2020-06-28

位在苗栗、台中交界處的大安溪畔,泰雅族的原鄉部落中,有著一群深耕土地的小農。從友善耕作到友善畜牧,他們怎麼在祖先傳承的土地上,發揮互助共享的精神?  

鹽地生機|當光電來到嘉義布袋的鳥世界

2020-06-01

從空中俯瞰嘉義布袋,一片片矗立在廢曬鹽田中的太陽能板,改變了海岸的地景,也在台灣再生能源發展的過程中,掀起一陣波瀾。從2017年至今,布袋鹽田的光電開發爭議,隨著太陽能電廠正式完工商轉,看似暫時平息。野鳥的一舉一動,會不會因為光電設施的進駐,而有所改變?對當地生態工作者來說,日復一日的調查工作,是一場仍在進行中的馬拉松。  

游牧農族:找尋良田的農夫們

2020-05-25

李浚源,外號「鳳梨源」,務農年資11年,身為農夫,他很驕傲;林曉佑,下定決心要成為專業農民,他善待土地細心貼心、不疾不徐。可是,這兩個青年農夫很無奈,因為想跟大自然談戀愛的他們,卻總是找不到一片可以永遠收留他們的土地。  

大樹下的黑手農民|高雄旗美社大的農機維修班

2020-05-18

在大樹下上課 每個星期二早上九點,是高雄市旗美社區大學的「農機維修班」時間。當地老字號曾氏碾米廠大門前,一棵大葉欖仁樹下,聚集著一群一群農民,他們放下鋤頭、或坐或蹲,專心修農機。其中一位滿頭白髮、年近八十的老人家,容光煥發、精神抖擻,穿著一身專業的橘色工人裝,他就是這門課的老師陳光輝。 原本在屏東科技大學生物機電系任教,退休後的陳光輝反而更忙,現在已經是南部各社大爭相競邀的熱門講師。...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