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張光宗
爺蟬保育行動|待解的生命週期之謎
台灣有五十多種蟬,其中體型最大的是爺蟬,因為身形優美,一度被大量捕捉,危及族群數量,後來被公告為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一些爺蟬棲地開始進行保育行動,希望美麗的爺蟬永續生存下去。
餐桌上的金門藍孔雀|野外族群數量控制的課題
藍孔雀原生地主要在巴基斯坦、印度和斯里蘭卡。1999年颱風來襲的一場意外,讓圈養的藍孔雀跑到野外。十多年來,野外族群數量越來越多,讓金門民眾不堪其擾,該怎麼辦呢?
尋找澎湖 失落軍事據點|舊航照圖解讀澎湖島城塞空間
你對澎湖的印象是什麼?目前在澎湖還能看得到的軍事遺址只到清朝,在日本占領澎湖到國軍接收後的近代軍事據點,出現資訊空白和片段化的現象,一場軍事地景走讀工作坊,正試圖補上那段歷史.....
資源回收:從自助回收到智能分選的新趨勢
民眾對資源回收物的處理,通常送到回收車或是載到回收站。現在,有業者設計智慧回收機,讓民眾可自行把瓶罐拿去機台回收;還有地方結合AI和智能分選,這些新的回收與分選方式,能提高再利用效率嗎?
光電找出路|真正的農電共生 有辦法嗎?
為了達成2025年太陽能發電達到20GW,政府大力推動光電產業,但是在一些地區造成排擠農業、影響生態的問題,甚至傳出弊案。有一群人從不同的角度,讓綠能完善結合農業,走向社區化分散發電,打造友善環境的綠能未來。
餵餵黑鳶OK嗎?|人為餵食的爭議與必要性
全台灣最大的曾文水庫,有穩定的老鷹族群。西拉雅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希望打造「老鷹之鄉」來帶動地方發展,在地業者發展出釣魚放生,讓老鷹自由捕食的遊程。想以黑鳶做為地方創生的明星物種,人與黑鳶應該發展出什麼樣的關係?生態觀光與物種保育能夠取得平衡嗎?
鹿港龍山寺的修護爭議|台灣文資保存的重重難題
彰化鹿港龍山寺是三進二院七開間的廣大木構建築,廟中的剪黏、雕刻、彩繪、藻井等構建,都是精湛藝術,1983年定為國定古蹟。文化部規劃進行修護,卻在彩繪修復施作,引發爭議,形成文資大論戰。
震撼 403:921地震以來最大規模強震 超過700起的餘震
4月3日上午7:58,芮氏規模7.2的大震,撼動全台。這是繼921地震之後,二十五年來規模最大的地震,造成13人死亡,超過千人受傷。台灣身處在地震帶上,要如何與震共存?建築結構上又需要注意哪些地方?在921地震之前的早期建築,補強耐震又可以怎麼做呢?
馬遠遺骨何時歸?|未完成的轉型正義
1960年,台大未徵得部落同意,來到馬遠公墓挖掘遺骨,將六十具遺骨運回台大醫學院,做為學術研究的材料,引發部落不安。2017年部落族人組成自救會,和台大展開返還遺骨和補償措施的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