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寵物用品展,展示許多特殊寵物,吸引人們目光,引發購買慾望。根據2023年財政部統計,台灣以貓狗為主的寵物市場,相關行業有八千多家,產值達到四百億台幣,其中非貓犬的爬蟲類特寵,約占寵物飼養量的一成,來源包括合法進口及人工繁殖。
如果特寵飼養資訊不清 易造成買了不想養的問題
家住桃園的貝貝,正在為家中四隻狐獴準備食物。他一直想飼養特寵,經過一段時間的評估與考慮,2020年決定飼養狐獴。起初購買一隻人工繁殖的狐獴,擔心牠孤單,又買了另一隻,後來繁殖成為四獴之家。貝貝布置籠舍讓狐獴休息,並提供空間,讓牠們能到處探索。他覺得人工繁殖的狐獴,很能適應人造環境。台灣狐獴飼主增加,在網路形成互助團體,累積飼養知識,增進照顧狐獴的能力。

貝貝觀察到,有些賣家,並不會教導如何飼養特寵,如果飼養資訊不清,就容易造成買了不想養的問題。而這些被棄養的特寵,有些不斷被轉手交易,有些進入救傷體系,形成照顧壓力;還有的流落到自然環境中,像是綠鬣蜥就在野外大量繁殖,造成嚴重的問題。
延伸閱讀》綠鬣蜥事件簿|外來生態悲歌
物種隨市場流行改變 讓特寵收容難度更高
來到桃園市動物保護處,小小空間裡收容大量的特寵,收容特寵壓力之一,就是特寵市場推陳出新,必須不斷增進飼養知識,才有辦法照顧。為了解決飼養壓力,一些特寵會轉介收養,但是飼主能力和飼養空間,必須經過事先訪查與事後追蹤。如果棄養動物是非法走私進口,在國際上已列入保育名錄,就不能轉介收養。

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協助市府處理特寵,收容空間裡有浣熊、鱷魚等物種,有的明顯被棄養,有的可能是逃逸,共同點是都找不到飼主。學會原以救傷收容野生動物為主,十年來援救四千多隻動物,其中特寵占了一成,種類隨著市場流行變化。
相關新聞》非犬貓棄養半數縣市不救援 動保團體籲生命無差別
相關新聞》花蓮出現外來種浣熊恐傷生態 縣府籲民眾勿棄養


根據《特定寵物業管理辦法》定義,特定寵物種類專指犬、貓,非犬貓類的特定寵物,不在規範之列,所以只有登記,沒有強制植入晶片,一旦逃逸或棄養,就可能難以追溯。這些無主特寵無法回到野外,也難以永久收容,最後都可能走上安樂死。
農業部擬列995物種禁止飼養與輸入 引各界討論
2025年1月,農業部動物保護司召開「修正『指定公共禁止飼養輸入動物種類』研商會議」,依照A類具有劇毒,B類有公共安全危害,C類動物福利議題的三項考量,計畫將955個物種列入禁止飼養與輸入的黑名單,未來計畫增列有條件飼養的灰名單。
動保團體召開記者會,支持修法管理特寵。他們指出,雖然有九百多種特寵列入禁養黑名單,但絕非全面禁養,指出「目前在全台寵物市場流通的動物,將近有1565種,如果扣除這次955種名單之外,在台灣可能還有數百種的異域動物,沒有受到管制。」

根據他們長期調查,許多特寵以簡陋方式收容展示,進行交易,飼養環境惡劣,違反動物福祉。動保團體指出,特寵不會因為人工繁殖,就喪失野生動物的特質,人工環境要考慮動物福祉,並且強調,寵物市場為了商機,推陳出新鼓勵飼養,造成很大的問題。
相關新聞》農業部擬禁養955物種惹議 動團支持籲勿以訛傳訛
相關新聞》擬禁養955種動物引反彈 農業部:未定案也無預定時間表
禁止可能導致產業地下化? 特寵飼主盼建立分級管理
面對特寵禁養修法,一些特寵飼主、業者及台灣兩棲爬蟲動物協會等團體,來到立法院陳情抗議。他們認為,飼養特寵爭議多年,許多飼主相互協助,已經慢慢形成規範,提升動物福祉,一旦禁養,就是走上回頭路,讓多年的努力化成泡影。
農業部動保司司長江文全來到抗議現場,進行交流溝通,現場抗議代表遞上陳情書,希望不要禁養,採取分級管理。江文全指出,目前禁養的995種物種,已有七成是原本就禁止輸入,而修法也是為了協助既有特寵飼主,解決飼養問題,同時加強產業規範。

台中一家特寵餐廳,透過導覽與教育,讓更多人認識不同物種生態,希望從觀念上接納特寵,妥適照顧牠們。店主劉小姐有動物專業背景,曾從事動物照顧工作,一直有開設特寵餐廳的心願。因為飼養澤巨蜥等大型特寵,店面從台北搬到台中,希望給動物更好的空間。

餐廳裡常有飼主帶特寵來交流,也有無法飼養的人,來這裡親近特寵,餐廳成為資訊交流中心。她表示面對特寵飼養修法的問題,可能導致產業地下化。如何建立規範,分級管理,成為飼主所期待。
臺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林文隆表示,目前一派主張特寵是野生動物,必須要有適當的環境才能符合動物福祉,另一派認為人工繁殖的特寵,已經經過多代馴化,環境的需求和野外不同,而政府必須有明確的規範與主張。他說明「動保處必須思考,如果要符合A主張說要有野外的環境,你認為沒辦法符合,那就直接禁掉比較快,那如果你認為說,沒那麼誇張,國外也有人這樣養,要選擇B,那就應該去規範最小的照養需求。」
針對特寵爭議,農業部回應,會依據各團體建議持續滾動檢討,未來也將優先處理有共識的部分,而現有飼主在完成申報後仍可繼續飼養,權益不會受到影響。
特寵動物如同犬貓,已經成為許多飼主的陪伴動物,如何建立身分鑑別、晶片追蹤,有危害的管制飼養,能飼養的規範福祉,加強業者與飼主責任,健全特寵飼養的做法,是未來需要更細膩思考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