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的綠色革命

採訪/撰稿 張岱屏
攝影/剪輯 陳忠峰

台灣外食人口數量龐大,外食比例高達七成,但是層出不窮的食安問題讓人擔心,究竟到哪裡才能吃的安心?在高雄,地方政府建立綠色友善餐廳認證制度,鼓勵餐廳使用在地有機食材,重新建立農民、餐廳、消費者三者之間的友善循環…

張維真與妹妹都很愛吃,也很重視食物來源,過去都自己購買有機食材,自己烹調。有一天,姐妹倆突然有個想法,何不開一家餐廳,賣自己愛吃、敢吃的食物?於是走上了綠色餐廳的實踐之路。

要有安心的食物來源,必須先找到可以穩定供應食材的農民,張維真開始尋找高雄當地的有機農園。她親自到田間拜訪農友,了解農地的各種狀況。

高雄中崎有機專區的農民余威瑾,是維真固定採買的對象,農場不大,卻種了地瓜、青菜、番茄、玉米等十多種蔬菜水果。因為生態完善,吸引水鳥在這裡築巢覓食,但是余威瑾不以為意,他認為鳥類是最好的義工,可以減輕蟲害,維持農地生態的平衡。



有機農場裡,每個時節的菜色都不同,維真必須常常跟農友溝通,才能規劃餐廳菜色。對農民來說,和餐廳合作,有了固定的銷售管道,就可以先行規劃,做計畫性栽培。

為了因應綠色餐廳的趨勢,高雄市政府在民國100年,開始推動綠色友善餐廳認證制度,由衛生局、生產者、餐飲業者組成八人研議小組,訂出認證規則。這個制度主要是參考美國的「綠色餐廳」認證,以及日本的「地產地銷商店」認證制度。



要取得綠色友善餐廳認證,除了每季必須購買當地食材達1500斤以上,所有農產品還必須取得有機認證、產銷履歷或吉園圃標章。高雄市政府每個月都會向認證的餐廳做查核,確認餐廳在食材採購上,是否達到標準,每年也會重新審定餐廳名單,目前得到綠色友善餐廳認證的業者,只有六家。

張維真是少數取得認證的業者之一,餐廳使用的食材,八成以上都是高雄當地生產。不過有機食材都有季節性,餐廳經營上也必須做調整,廚師必須配合食材,隨時更換菜色,對廚師來說實在是件頭痛的事。為了了解有機市場現在到底有哪些菜,綠色餐廳必須改變作法,由主廚曾武祺每個禮拜親自到農夫市集採買。



每個禮拜六、日營業的高雄微風市集,是由農民自主管理、共同經營的農夫市集,從民國97年成立到現在,參與農民從20幾位增加到50多位。由農民組成的互助團體-微風市集志業協會,每個禮拜都會抽檢現場蔬果,如果發現藥物殘留,會進一步到田間檢驗,真有違規情事,農民必須退出市集。另一方面,協會也會訂出基本菜價,以免農民哄抬價格或削價競爭。這幾年來市集採買有機食材的民眾越來越多,市集去年的營業額就突破千萬,不但是農民重要的收入來源,還有盈餘可以回饋弱勢團體與社區。



與其說曾武祺是來買菜,不如說他是來這裡做功課。他一邊逛一邊想著,下回要訂什麼菜,遇到不認識的食材,就請教農民或阿媽,現在跟小農們都成了默契十足的夥伴。從去年開始,微風市集的農民團體也跟綠色友善餐廳合作,串聯市集與餐廳,希望形成一個綠色生活圈。主廚曾武祺因為與農夫的密切接觸,更了解小農在生產銷售上面臨的問題,他希望除了貨物往來之外,也能藉由餐廳力量,多幫小農一點忙。



另一方面,消費者的觀念也漸漸改變,他們不要求餐廳供應非當季或非當地的食材,如果覺得好吃,還會順便買幾樣食材回去。有些媽媽平常自己隨便吃,但是帶孩子出來吃飯,就不敢馬虎。曾經在其他餐廳掌廚的曾武祺認為,綠色餐廳跟其他餐廳最不一樣的,除了使用不一樣的食材外,更重要的是,消費者也可以透過食物,認識產地與農民,建立消費者、餐廳、農民三者之間的良善循環。

對小農來說,綠色友善餐廳提供農民穩定的銷售管道,提高農民耕種有機食材的意願。然而要讓更多餐廳加入綠色友善餐廳的行列,還有許多困難必須克服。首先,餐飲從業人員在思維與作法上,必須有所改變。



當餐飲業者以利潤至上為經營原則、消費者以口味作為唯一考量時,綠色友善餐廳似乎是遙不可及。然而當越來越多餐飲業者開始有新思維、越來越多消費者追求食材的環保健康,政府也該在政策上做好把關與協助,讓綠色餐飲的革命開花結果。

集數
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