蜥蜴變奏曲|沙氏變色蜥來到台灣

採訪/撰稿 林燕如
攝影/剪輯 陳添寶

外來種的『進入』與『入侵』最大的差別,就在於是否有繁衍出下一代,在嘉義三界埔這個地區,傳出有沙氏變色蜥入侵的消息,數量似乎有擴張的情況,專家們建議,如果不趁大幅擴散前盡速移除的話,恐怕會引發一場本土生態的危機。

走進嘉義三界埔的村子裡,只要稍一定晴就可以發現沙氏變色蜥的身影,尤其是那因為警戒而張起的橘紅色喉囊,就算在遠處,也能清楚地分辨。

在2000年就入侵嘉義的沙氏變色蜥,原產地在古巴。美國佛羅里達州、夏威夷、巴拿馬等鄰近古巴的地方,都有遭到沙氏變色蜥入侵,根據國外的經驗,一旦被入侵,不馬上處理的話,情況很快就難以控制,主要是因為牠的體型小、善於藏匿,很容易隨著車輛四處擴散,再加上沙氏變色蜥有分散產卵地的行為,可以分攤風險,因此擴散的速度很快。以佛羅里達州而言,已經完全放棄,只能任憑沙氏變色蜥排擠掉本土種蜥蜴的生存空間。

過去我們所熟悉的攀木蜥蜴,學名叫斯文豪氏攀蜥,只要是在海拔1500公尺以下,到處都可以看到牠,由於生活的空間和沙氏變色蜥相近,因此會有食物上的競爭壓力,不同的是沙氏變色蜥喜歡人工開墾過的空曠地,而台灣的攀木蜥蜴喜歡有樹蔭的地方,因此如果要減緩沙氏變色蜥的擴散,學者們建議可以從恢復次生林的面貌開始,自然可以升高本土種攀木蜥蜴的數量。

生態系之所以平衡,主要是生物之間相互消長,透過環環相扣的食物鏈,地球的生態得以永續,一個生物族群大量的擴張,大半都是人類過多的介入所導致,不論當初可能是引入苗木或是其他的方式引入,如果不是今天交通這樣頻繁,遠在太平洋另一側的沙氏變色蜥,很難透過游泳的方式橫越到台灣這座島嶼,因此不管是有意或無意,人類行為要負很大的責任。

然而想要自絕於門外,完全不與其他地方做交流,是不可能的事情,只是如何在入侵的事件發生後盡速處理,以及提升國民對外來種的重視,才是當務之急。

側記

烈日當頭,即使是汗如雨下,海瑞說起蜥蜴仍舊是眉飛色舞,這些日子由於到處都要去講解沙氏變色蜥的生態,因此他隨身準備好幾個筒子,筒子內裝有蜥蜴的天敵:白梅花蛇跟赤背松柏根,以及本土種的攀木蜥蜴跟外來種沙氏變色蜥,儼然是一個小型的食物鏈,在拍攝過程中,他更是諄諄託付,希望透過我們,可以傳遞更多沙氏變色蜥的訊息出去,因為在他想法裡,認為其他的地區一定有沙氏變色蜥的存在,如果越多的觀眾知道,就是多了好幾雙眼睛,一起來守護台灣的生態環境。

集數
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