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種

撰稿 于立平
攝影 朱孝權

因為雙連埤濕地,讓這位埋首水生植物世界的田野工作者,成為媒體報導宜蘭濕地的必備人物,我們的島也曾經報導過雙連埤,但不知它的近況如何,於是興起了去宜蘭看看的想法。

從雙連埤濕地破壞開始,人工生態池的夢想就展開了,但是在復育的光環之下,卻忘了還有許多地方遭受破壞的危機。

開著九人座的車子,邱錦和往不知名的山間前進,車上坐滿了中年級的小學生,他們準備進行一堂認識水生植物的課程。邱錦和在不起眼的田邊停了下來,指著稻田旁的小水溝,告訴小朋友這裡住著一種全宜蘭幾乎找不到的水生植物-水車前,小心翼翼的把水車前移植回學校的生態池,再讓小朋友親手栽種,這一天校園裡又播下了一株希望的種子。

宜蘭水生植物的復育風潮,開始於雙連埤濕地的破壞,當時保育人士在苦無對策的狀況之下,只好先將濕地一些水生植物搶救下來,找了幾個地區作為臨時的收容中心,陳氏鑑湖堂就是其中之一,沒想到一場搶救植物的行動,引起了很大的迴響,許多學校社區陸續開始建造生態池,宜蘭也颳起了一場人工濕地的旋風。

原本只是單純的想保存水生植物的種源,讓它不至於滅絕,沒想到邱錦和變成了一位播種的人,每一場演講、每一堂課程、每一次野外調查,都是播種的機會,他散播的不只是水生植物的種子,而是濕地保育的種子。即使目前國內的人工濕地,大多數還是停留在生態教育、景觀美化的功能,但是邱錦和還是把它當成一座基地,從基地開始,希望自然往四處蔓延。「我相信這樣做,可以讓大家重新思考,保留原有棲地的重要性,畢竟讓這些水生植物異地保存是不得不的一種選擇,希望有一天這些種子能有機會回到自己的地方。」

建造了這麼多的生態池,邱錦和最喜歡還是自己的順安種源場,因為這裡是一片荒野,他除了將種子播下,一切交由自然界處理,雜草遍生生物進駐,但是這樣的人工濕地卻難以被大眾接受,即使如此他還是像一位堅持傳統的農夫一樣,耕種、播種,至於能不能收割,或許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

早期濕地這兩個字,沒有太多人知道,沒想到短短的幾年來,人工濕地的復育就像一種風潮,我常想台灣各地有那麼多人,開始進行人工濕地的復育,每隔一段時間就有那麼多的小濕地產生,到底這些人工濕地的功效有多少,是否又是白花錢了呢?從邱錦和身上我看到了一種另類想法,一座小濕地可能成功可能失敗,但過程才是最重要的,因為在教導學校與社區創造人工濕地的同時,也創造出另一個希望,就像播種一樣,播下水生植物的種子,也播下濕地保育的種子。

集數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