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能源」相關報導
非核家園|核四分包施工不安全?
六月十九日的清晨,一艘荷蘭籍的重件船靜靜地停靠在基隆港進行報關手續,這艘從日本吳港出發的貨船在還沒有進港之前,就引起了不小的震動。因為貨輪內裝載著重達一千一百公噸的核子反應爐壓力容器,這座機組的抵台,意味著核四工程進入「設備安裝」的階段,這對未來三十年台灣的能源政策有深刻的影響。
核廢料的Happy Ending?
民國六十九年,核廢料儲存場降臨蘭嶼,從此以後,伴隨著達悟的小朋友長大的,有飛魚、迷你豬,還有核廢料桶,經過多年的「驅逐惡靈」,政府曾經先後承諾。在民國八十五年、九十一年,要將蘭嶼的核廢料場遷走,無奈的是,核廢料遷來容易,想送走卻難如登天。
不滅的阿波羅|台灣第一部太陽能車
阿波羅號,是台灣第一部太陽能車。南台科大的學生抱著到國際參賽的夢想,憑著一股傻勁,不斷摸索,硬是讓阿波羅二號在陽光下上路。台灣的太陽能利用,正在起步階段,而未來的發展空間,就像是進行中的阿波羅三號般的,有著無限可能。
反核生活家群相(下)
本集延續反核生活家群相(上集),繼續回顧反核運動的足跡,了解反核運動過程的高低起伏,經歷了許多艱難的挑戰。在早年的社會、政治時空背景,反核運動者遭受到什麼樣的暴力對待?他們的家屬歷經過什麼樣的緊張心情?但又為什麼會支持他們繼續反核?事實上,這些運動者將反核落實為生活的態度。他們不為名利,只希望帶領更多的民眾加入,瞭解核電並不是專家學者的專利,深層的反省與自主才是反核運動的真諦。
反核生活家群相(上)
十多年來,反核運動是台灣延續性最長,涉及層面最廣的社會運動議題。無庸置疑的,台灣的反核運動是由一群知識份子長期扮演著火車頭的角色,提供反核的專業知識與理論基礎,支援地方組織的發展,以及扮演國際串聯的角色。本集呈現十餘年來台灣反核運動的軌跡,以及介紹這群反核的知識份子對於生命與環境的思考是什麼?是什麼原因讓他們不畏強權、不計名利,數十年來如此堅定的走在反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