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相關報導

飄洋過海到台灣

2000-11-06

當人可以搭著輪船飛機往來世界各地的時候,動植物遷移的速度其實也跟著快了起來。外來物種絕大多數是被為了經濟目的,被人們刻意從國外引進而在台灣島上繁衍生長,也有一些是跟著引進種意外偷渡而來。這些外來客,有的和台灣的原生物種和諧共存,讓台灣的物種數更加多樣。可是有些卻變成強勢物種,威脅到了台灣其他物種的生存。

河中有魚

2000-03-20

文明總是發源於流域,,但河流也總是遭到文明無情的蹂躪。魚蝦漸稀,河水漸濁。大甲溪流域的生態破壞,並非是無聲無息,獨自安靜的混濁凋零。水中生物更不是憑空消失,沒有原因。走近大甲溪,看見河中有魚,河中仍有魚,只是岸上的人,看不到魚的眼淚,聽不到牠們的嗚咽嘆息。

莎拉茂鱒 對不起|環山部落的鮭魚冤獄

2000-03-06

1917年,日治時代的秋天,日本巡警在宜蘭發現了一名下山兜售新鮮鮭魚的泰雅族青年。因為鮭魚屬於寒帶的迴游性魚類,當時只有日本貴族能由日本進口與享用。環山部落的泰雅族青年堅稱是從大甲溪上游捕獲的。地處熱帶與亞熱帶交界的臺灣,怎麼會有鮭魚?因此以偷竊罪羅織入獄,由於事後找不到失主,改以違反出山規則,罰款了事。 這件鮭魚冤獄,成了臺灣愛國志土指責日本當局的重要題材。...

陸封之河:大甲溪

2000-01-17

提起國寶魚--櫻花鉤吻鮭,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但是若說起國寶魚的家--大甲溪,或許大家反而感到陌生。但是,對台中地區兩百多萬人來說,大甲溪不只是地圖上的一個代名詞,更是他們朝夕賴以為生的重要命脈。不論是史前人類、平埔原住民或是早年的泰雅和當代的漢人,數千年來,無一不是依靠著大甲溪而找到安身立命的所在。也因此,這條旺盛豐厚的大甲溪,被東勢人喻為「母親的河流」!

天地浮生|開發壓縮水雉、黑面琵鷺棲地空間

1999-09-27

因為喜歡在菱角田中活動,水雉又稱為菱角鳥。在繁殖季節時,後頸部鑲著耀眼的金黃色,羽色豔麗搶眼。而細長的腳趾,使水雉可以輕巧地漫步在浮葉植物上,華麗的外表加上優雅的姿態,也為水雉博得凌波仙子的雅號。

大發生

1999-09-13

由於氣候的改變,使自然環境發生變化,這些微的變化,人類可能無法察覺出來,但是昆蟲的大發生可能是一種警訊。目前全球氣候變遷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環境研究的焦點。

傷鳥天使: 黃惠慈與高康敏的故事

1999-09-06

在台灣大學工作的黃惠慈和擁有個人花藝工作室的高康敏,是台北市野鳥學會救傷中心義工,在獸醫師祁偉廉的眼中,她們手上似乎有一種魔力。 醫生可以縫合鳥類傷口,但遇到傷鳥不進食也是傷透腦筋,而她們總有辦法,跟動物做某種超乎你我所能理解的接近和溝通,讓傷鳥慢慢吃東西。 台北鳥會目前的救傷體系是由獸醫師、救傷義工和會內專職人員所構成。民眾把傷鳥送到鳥會,專職人員視鳥況看是否需要立即請獸醫診治,...

猴祭

1999-06-28

自古以來人和猴的相處模式,似乎因為同屬於靈長類,而顯得相當的多樣化。只要是有猴子的地方,當地的文化也就或多或少地,會跟這種聰明的動物扯上一點關係。

獼猴失樂園

1999-06-21

整個島嶼野放獼猴的計畫,是由農委會所資助的,計畫主持人為屏科大裴家騏教授,還有一位印度籍的動物學者「摩悌」,經過一年多來的實地勘察,動物收容中心最後選擇了距離馬公港不遠處的無人島「四角嶼」,做為台灣獼猴野放的地點。

台灣靈長類系列(二) 變臉

1999-06-14

有人為了守護自己的糧食,與獼猴交惡;也有人為了提供獼猴糧食,與牠們產生誤解。台灣島上這兩種靈長類,需要更多的理性來和解。

入侵猴山

1999-06-07

一年過去了,所謂的專責機構依舊毫無成立的跡象。根據初步調查,八十二年違法建蓋的休息區,約有四十幾處。而目前則多達近兩百處,就在這短短的幾年內,我們看到了市民主義的扭曲,正加速著生態環境的破壞。

發現台灣黑熊(下)

1999-05-03

台灣黑熊的研究在黃美秀的手中,跨出了艱難的第一步,但研究的路程還漫長而遙遠,這個追熊的女孩在台灣島上,正在做一件應該有許多人--一起動手做的事。台灣黑熊,這個神秘的高山大獸,穿梭於密林間,時而被我們所見,也許不久之後,我們將真正認識牠,這個在島上-與我們比鄰而居的朋友。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