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相關報導

再見‧人猿(上)

2001-07-23

7月21日,五隻屬於人猿科的紅毛猩猩與長臂猿,終於離開了長期監禁的牢籠,被送往英國倫敦的猿猴收容中心,進行保育繁殖及社教計畫,全程記錄移送作業的我們,也帶著祝福與懺悔的心情,和這些流落台灣的「人猿」說聲再見...

綠島假期

2001-06-25

想要到綠島享受一趟悠閒假期,首先先要面對上千輛的機車陣、三、四千人擠在小島的尷尬景象,享受兜風快感的同時,車輪下卻有一群陸寄居蟹,試圖橫越萬般險阻,努力將幼蟹放入海中,觀光為綠島帶來經濟利益,也帶來環境危機

撤退:野放台灣獼猴

2001-05-14

1998年5月,澎湖四角嶼第一次野放獼猴。臺灣獼猴「風櫃一號」率先登陸澎湖的無人島─四角嶼,隨後20幾隻獼猴也陸續登島。當初澎湖縣政府之所以全力支持島嶼野放計畫,是希望藉此進一步帶動澎湖的觀光事業。就這樣漸行漸遠的「風櫃一號」,背負著保育與觀光的雙重期待,踏上陌生的島嶼,人們開始幻想著猴島新樂園的觀光盛況。 這樣的計畫還是遭到許多質疑,尤其是距離四角嶼最近的風櫃里,...

望安,生命的龜途

2001-03-05

綠蠵龜,曾經是海洋中族群量最大的海龜,遍及全球熱帶及亞熱帶海域,今日卻成了瀕臨滅絕種的保育類動物。過去台灣本島許多沙灘都有牠的足跡,現今只剩下蘭嶼和澎湖的望安島,還能固定見到綠蠵龜上岸產卵。 溫柔、沉默而龐大,綠蠵龜從2億年前恐龍主宰地球的時代,就以現在的姿態存在了。比起其他任何爬蟲類動物,綠蠵龜可能是最好利用的,肉與卵在世界許多地方都有很高的食用價值,而偏偏又是那麼唾手可得。 1995年,...

鋒面將至|台灣捕鯊業面對國際鯊魚保育浪潮

2001-03-05

對台灣多數的近海捕撈漁民來說,凌晨四點是他們一天的開始。南方澳的捕鯊船也不例外,三月的風浪不算太大,不過根據氣象報導,這一天傍晚將有一波鋒面過境,屆時海上的風浪將高達八、九級。對於捕鯊的漁民來說,八、九級的風浪 的確不容掉以輕心。但即使回到陸地上,他們依然得面對一波波衝擊而來的保育聲浪。 黎明時分,捕鯊船開始作業。不過一開始的工作並不是釣鯊魚,而是釣鯊魚喜歡吃的魚,這一陣子釣的都是鯖魚,...

大地的眼睛

2001-03-05

在與漢人交易尚不普遍的時代,台灣原住民主要的肉類來源,便是來自於狩獵所捕獲的動物。一直到今天,布農、泰雅等原住民族,還是保留著狩獵的傳統。為了要成為一個好的獵人,布農的孩子從小就要跟著Dama〈父親〉在山林裡學習各種知識,除了要有在山中生存的基本能力之外,也要懂得動物的習性,能夠輕易地從動物的路徑、糞便等線索掌握動物的行蹤。

人鳥相對論

2001-02-19

花東縱谷的玉里富里等農業鄉鎮,每年春耕,總要防備北來的雁鴨覓食稻田,各種驅趕措施,一一搬上檯面。人鳥大戰,中外都有案例。

濕地的迷思

2001-02-05

國際上已訂定國際濕地日,保育界推廣濕地教育已有一些時日,但是一般人對濕地的認知仍是微乎其微,台東知本濕地,新竹香山濕地等都曾面臨開發的威脅,對濕地利用的迷思,又會持續到何時。

漢寶濕地復活記|廢棄魚塭、農地變身生態樂園

2001-02-05

在柔腸寸斷的彰化海岸,還有一塊鮮為人知的珍寶,由一塊塊廢棄的魚塭,廢耕的農田,交織形成的獨特沼澤地,現在已成是野鳥的新樂園。

前進七股

2001-02-05

有著名的黑面琵鷺棲住的七股濕地,其實還有許許多多的生態,當地的保育人士,就以生態旅遊的方式,為可能被工業區開發的濕地找一條出路。

落入人間的梅花鹿

2000-11-20

三十年前,台灣梅花鹿因為經濟上的獵殺及棲地的被掠奪而在野外絕跡。之後在墾丁國家公園的社頂地區,成功復育了台灣特有的梅花鹿亞種,也使得梅花鹿恢復了野外的生存能力,這是台灣野生動物保育的一項重要成就。然而復育成功後,卻面臨了不能野放及棄養的問題。野生動物保育法自民國1989 年公告以來,不曾將梅花鹿列為保育類的野生動物來保護,一般的獵人或民眾可隨意去獵捕野放的梅花鹿,復育梅花鹿變成了繁殖家畜的諷刺。今天復育真正要面對的挑戰,在於人是否能根據過去的教訓,建立人跟自然能夠永續相處的保育觀念。

飄洋過海到台灣

2000-11-06

當人可以搭著輪船飛機往來世界各地的時候,動植物遷移的速度其實也跟著快了起來。外來物種絕大多數是被為了經濟目的,被人們刻意從國外引進而在台灣島上繁衍生長,也有一些是跟著引進種意外偷渡而來。這些外來客,有的和台灣的原生物種和諧共存,讓台灣的物種數更加多樣。可是有些卻變成強勢物種,威脅到了台灣其他物種的生存。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