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相關報導

【燃燒中的澳洲系列報導】專訪雪梨皇家植物園布萊特.桑莫瑞爾博士

2020-04-12

前言: 位在雪梨市區西邊,距離約兩小時車程的藍山地區,是許多觀光客會造訪的人氣景點。然而,在2019年到2020年的野火季中,這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認定的世界遺產,有高達80%的範圍都受到野火的衝擊。為了瞭解野火對森林的衝擊,雪梨皇家植物園的研究主任,也是首席植物學家,布萊特.桑莫瑞爾博士 (Dr. Brett Summerell),帶著我們走訪藍山園區外圍一片遭受野火襲擊的原始林;同時,...

夢想自然谷|地主捐地復育森林

2020-03-16

從廢耕果園到森林,從私有土地到台灣環境信託首例,位在新竹縣芎林鄉的自然谷,地主主動捐地復育森林,過程經歷哪些挑戰?成立信託距今八年多了,自然谷有哪些變化?  

林地種電行不行│綠意與綠能陷兩難?

2020-03-09

萬頃平地森林成為美麗地景,提供生態與休閒功能。但是營農型光電計畫,將砍除兩百公頃樹木,引發爭議。留樹或種電,成為兩難的選擇。  

殼斗科植物的守護人|攀樹採種延續山林生命力

2020-02-03

像是穿著舞衣的捲斗櫟、有如戴著毛帽的青剛櫟、充滿尖刺的火燒栲,一顆顆不同種類的殼斗科植物種子,外型特殊美麗,吸引目光。台灣約有四十多種殼斗科植物,但是在氣候變遷、棲地減少,以及過度採集的影響下,面臨生存問題。一群人展開守護工作,希望讓種子長成大樹,豐富山林的美麗生態。  

搭一座理解山林的橋──我看《檜木林》與《神殿》

2019-12-02

1896年,林杞埔(今南投竹山)撫墾署署長齊藤音作組團欲攀登玉山主峰,卻誤登玉山東峰,隨行的林學博士本多靜六採集了第一份紅檜標本,將近八十年的台灣檜木砍伐史就此揭開序幕。1899年,阿里山作業所嘉義出張所書記石田常平,在阿里山發現一片由紅檜、扁柏組成的巨木林,歷經二十多年砍伐後,1935年日本政府在阿里山設置一座樹靈塔,有研究者指出,設置樹靈塔主因並非懼怕樹靈作祟,而更有可能是1934年日本訂定...

與人類世的森林共存的行動方案

2019-12-01

我來到樹林,希望深刻地體驗生活,面對生命的本質,並從中學習它所要教我的事。我不希望到了生命結束時,才發現自己從未真正活過 ~梭羅.湖濱散記 2005年我曾跟著促發森林保護運動的賴春標老師走進「扁柏神殿」,彼時台灣三次森林運動已經尾聲,民間團體抗爭結束,政策轉為全面不再侵擾天然林,馬告國家公園最終因為涉及原住民傳統領域而未能設立,賴老師的策略從抗爭轉為教育,希望延續培養一群保護珍貴天然林的種子...

【文章】新森林運動-讓台灣人成為山的子民

2019-11-25

近日,行政院宣布了「山林解禁」五大政策,開始要鼓勵人民親近山林,鼓勵孩子冒險、探險及溯溪等活動,贏得了山友與各界的掌聲,這確實是正確的方向,但是如何避免加重消費自然的疑慮,需要好好討論「山林教育」的內涵和執行,才有辦法落實蘇貞昌院長在記者會所標舉「向山致敬」的精神。 除了目前提出的「登山能力與自主管理、無痕山林」之外,筆者認為,應該讓登山不只是登山,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時,...

永侒採礦爭議|蘭陽護水行動 兩村反採礦

2019-11-11

宜蘭縣員山鄉被稱為水的故鄉,許多地方都能看到清澈的湧泉地景,湧泉來自地下水,地下水來自雪山山脈。不過最近永侒實業公司計畫在水源頭的山區,開挖瓷土礦,礦區加上聯外道路,總面積高達33.5公頃,位在中華村與內城村境內。

石板屋說故事|喚起失落的記憶

2019-11-04

對平地人來說,玉山國家公園內的瓦拉米步道,是條風景優美、生態豐富的登山路線,但是對布農族來說,這條道路卻埋藏著血淚歷史。2018年底,一棟石板屋的修復,讓失落的記憶重新被喚起。

從揹工到說故事的人|尋根之旅

2019-11-04

一百年前,日本政府為了壓制布農族,開闢八通關古道,直到現在,一座座紀念碑、駐在所、大砲,仍矗立在八通關古道東段沿線。歷經日治時期強制遷徙、國民政府的管制,布農族人始終沒有離開這條路,他們當巡山員、當揹工,在山林裡討生活,隨著道路開放,登山客進入,在地族人有沒有機會在這條路上,訴說自己的故事?  

莫拉克十年系列報導-我眼所見即是天地

2019-08-12

2009年8月8日,莫拉克颱風重創台灣。暴雨切割高聳的山巒、河流吞沒田園和村莊,高雄市甲仙區的小林村,頃刻之間化為烏有。十年過去如一日,靜靜的群山依舊矗立,河流走回舊河道,回憶裡的家園沒有消失,人們從災難中,找到重生的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