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害」相關報導

土地變身術

2018-08-06

集塵灰是甚麼? 電弧爐業的主要產品之一,是鋼筋。一九八〇年代房地產大熱時如日中天,每年產量可達一千萬噸。但它的煉造過程,會產生固體事業廢棄物:爐碴,而排放的空氣污染物,還會含有世紀之毒戴奧辛的集塵灰。 由於集塵灰含有劇毒,依法必須收集後放入太空包內,再交由合法的處理廠商固化後掩埋。但集塵灰處理費用高昂,早期流向控管又不嚴格,經常爆發集塵灰混爐碴後被棄置的案件。2014年,特生中心副研究員劉靜榆,...

以身為證:中石化台鹼安順廠受害的居民和土地

2018-07-30

數十年來,化學工廠為當地帶來繁華,也默默侵蝕著這片土地。關廠後,廠區內存放了高達五千公斤的五氯酚,更沒有妥善處置,毒物經由雨水沖刷,進到土壤和水中。不知情的居民,長期在這裡捕魚食用,就這樣把累積在魚體中的汞和戴奧辛吃下肚。

小琉球的超級任務|被垃圾包圍的珊瑚礁島

2018-07-30

從過去的漁業到現在的觀光業,小琉球的命脈都來自海洋。可是現在的小琉球,卻年年被垃圾進攻、被塑膠包圍。海洋不好、生物受害,人類不可能全身而退,而要改變,得從人類自身做起。

不要雞豬當鄰居|畜牧廢水惡臭惹民怨

2018-07-09

下午三點多,黑水溝開始流動了。畜牧場廢水從放流口排出後,流入田間水圳,一路通往大排,流經村莊,這裡是雲林縣大埤鄉的豐田村,只要一講到以前乾淨有魚蝦的水圳,變成現在這副模樣,村民無不憤慨。

垃圾,進退不得|澎湖垃圾去化成難題

2018-07-02

五彩繽紛的煙火,照亮夜空,澎湖觀光季熱鬧登場。澎湖縣拼觀光,在暑假來臨前的四到六月,舉辦國際海上花火節,觀光客人次明顯成長2.33倍,但遊客變多,垃圾量也跟著增加。

重生|藝術家拉黑子利用海漂垃圾創作

2018-07-02

「阿美族沒有垃圾這個字,我想說如果世界沒有垃圾這個字,那我們是不是沒有垃圾?」藝術家拉黑子‧達立夫這段話,是對自己,也是對世界的叩問。

垃圾,漂洋過海|讓澎湖頭痛的海廢問題

2018-07-02

跟著教練,學習用正確姿勢划槳,準備用獨木舟,環繞位在澎湖西嶼鄉的小門島一周,這不是一般的體驗活動,這群遊客還有個任務,要觀察小門島上的海洋廢棄物。從鯨魚洞上方往下俯瞰,和划著獨木舟從海上回望,是截然不同的角度。也只有如此,才能發現藏身在海岸沿線的一批批海漂垃圾。

環境運動沒有逗點,只有往前|訪柯金源導演想要照見的未來(下)

2018-06-18

為何片子最後拉回很多現在的事件,用意是…. 為了前後對照,我想要知道,當年大家努力爭取保護留下的環境,後來是如何規劃的?又往哪裡走了?甚至是否正面臨不同利益思考的拉扯,比如國光石化和濱南工業區,這麼多年來,還是持續面臨環境保護與開發利益的老問題,我也很擔心未來的方向會走偏了,所以想去檢驗與前後對照,當年大家極力倡議保護下來的環境,該怎麼使用?目前又遇到那些困難?正好讓大家再一次思考!...

選擇前進不後退|訪柯金源導演想要照見的未來(上)

2018-06-18

導言 影像是個照妖鏡,照出歲月,照出變化,經過三十年的時間驗證,得到什麼答案?而台灣,歷經三次政黨輪替,什麼變了,什麼又沒變呢? 《前進》紀錄片,描述從1980年代戒嚴時期開始,台灣近三十年來的重要環境運動與事件,從鹿港反杜邦、李長榮化工抗爭、反核、反六輕、反濱南,再到國光石化公民運動、反空污等議題,透過影像回顧與比對,訪問當時的紀錄者與抗爭者,用時間驗證過去與現在,想要照見未來,...

城市邊界的空污戰爭|高污染工廠與住家相鄰影響健康

2018-06-11

新北市鶯歌區,是聯合國認證的宜居城市,親山面水的環境,吸引許多人來居住。謝小姐四年前來這裡定居,搬來以後卻發現,宜居城市潛藏著她沒有料想到的問題,總是在熟睡當中,被嗆鼻的氣味臭醒,只能緊閉門窗。居民們追查臭氣來源,推測污染源應該是隱藏在山丘另一面的幾家瀝青工廠。

洗不掉的辛酸|高雄新園農場開發爭議

2018-05-28

台糖新園農場占地240公頃,位於高雄市路竹區和阿蓮區交界處,周邊有超過兩千公頃的特定農業區,是塊完整的農業專區。但目前有六家廠商獲准進駐,其中五家是生產螺絲、金屬扣件等相關金屬製品和金屬表面處理的業者,總面積超過60公頃,將形成一處新的工業聚落。

圍牆內的汙染|全台廢棄工廠正汙染土壤和地下水

2018-05-28

一包包裝有資源回收物的太空包,疊了兩層,被堆置在資源回收場牆外,不只前門,連場區後方也堆得滿坑滿谷。這處資源回收場,就位於廢棄工廠場址上面,工廠在民國79年開始營運,92年關廠,生產工業用特殊黏著劑,可能有揮發性有機物等潛在汙染物,汙染地下水和土壤。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