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name」相關報導

為什麼當年的學術研究會用到馬遠遺骨?返還與研究倫理的省思|ft.台大人類學系兼任副教授 童元昭|公視我們的島Podcast

2024-04-15

2023年11月15日,是台灣大學創校95年的校慶日,但同時,校門口也聚集了許多來自花蓮縣萬榮鄉馬遠部落的布農族人,以及前來聲援的學生,要求校方歸還部落的「祖先骨骸」。

鹿港龍山寺的修護爭議|台灣文資保存的重重難題

2024-04-13

彰化鹿港龍山寺是三進二院七開間的廣大木構建築,廟中的剪黏、雕刻、彩繪、藻井等構建,都是精湛藝術,1983年定為國定古蹟。文化部規劃進行修護,卻在彩繪修復施作,引發爭議,形成文資大論戰。

餵餵黑鳶OK嗎?|人為餵食的爭議與必要性

2024-04-13

全台灣最大的曾文水庫,有穩定的老鷹族群。西拉雅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希望打造「老鷹之鄉」來帶動地方發展,在地業者發展出釣魚放生,讓老鷹自由捕食的遊程。想以黑鳶做為地方創生的明星物種,人與黑鳶應該發展出什麼樣的關係?生態觀光與物種保育能夠取得平衡嗎?

403地震:科學家們如何做調查?觀察到哪些值得注意的現象?

2024-04-11

4月3日上午七點五十八分,花蓮壽豐外海發生芮氏規模7.2的地震,導致花蓮至少兩百多棟建築受損,其中一棟透天厝,一樓整個被壓垮,市區的天王星大樓則是嚴重傾斜,在震後第五天開始拆除。在善後工作進行的同時,科學家們也展開調查。 相關專題》震撼 403:921地震以來最大規模強震 超過700起的餘震 研究人員找尋點位埋設偵測儀器 學者未發現米崙斷層錯動痕跡,認為須關注其他孕震構造致災可能...

震撼 403:921地震以來最大規模強震 超過700起的餘震

2024-04-08

4月3日上午7:58,芮氏規模7.2的大震,撼動全台。這是繼921地震之後,二十五年來規模最大的地震,造成13人死亡,超過千人受傷。台灣身處在地震帶上,要如何與震共存?建築結構上又需要注意哪些地方?在921地震之前的早期建築,補強耐震又可以怎麼做呢?

馬遠遺骨何時歸?|未完成的轉型正義

2024-04-06

1960年,台大未徵得部落同意,來到馬遠公墓挖掘遺骨,將六十具遺骨運回台大醫學院,做為學術研究的材料,引發部落不安。2017年部落族人組成自救會,和台大展開返還遺骨和補償措施的協商...

【顧環境的人】從反水泥東移到蘇花高到微水力發電|陶藝老師怎走上環保抗爭之路|ft.初英山文化產業交流協會常務理事 鍾寶珠|公視我們的島Podcast

2024-03-31

鍾寶珠,知名的環保工作者。90年代,政府決定水泥產業東移,居民強力反對高污染傷害國土的水泥業進駐花蓮。原本是陶藝老師的鍾寶珠,當時的夢想是到學校當老師,1993年7月的那一天,鍾寶珠為是否要申領代課教師甄試報名表,還是要加入正在縣府前嘶吼抗議的鄉親們?

重返和平島 瘤珠螺回來囉|公民科學力量大

2024-03-29

海浪拍打岩石,激起亮白雪花,一切看似不變卻有所改變。一度從和平島消失的瘤珠螺,現在容易發現了。牠們為什麼能回來?回來多少?五位在基隆海邊工作的年輕人,規劃了一個調查計畫,他們打算用什麼方法了解瘤珠螺?

太麻里溪畔 嘉蘭村|莫拉克風災15年後 他們過得還好嗎?

2024-03-29

台東縣金峰鄉嘉蘭村,居民在莫拉克風災後建起的永久屋生活;重建的同時,也持續陪伴孩子長大、傳承部落文化。 莫拉克風災今年將屆滿15年,現在的嘉蘭村遇到風雨時,還有危險嗎?

【顧環境的人】如何從計程車司機變身為基隆生態守護者|一顧環境就是30年!|ft.基隆市野鳥學會理事長 沈錦豐|公視我們的島Podcast​

2024-03-27

我們的島PODCAST推出:「顧環境的人」,為大家介紹對環境生態長期奉獻的重要人物。本集主角是基隆市野鳥學會理事長沈錦豐,他原本是計程車司機,因為叔叔沈振中熱愛賞鳥,因此跟著叔叔一股腦栽入了賞鳥、護鳥與各種環境生態調查與推廣。

認識角落生物:原來白蟻是「社會性」蟑螂 一窺白蟻之謎!|ft.中興大學昆蟲系特聘教授 李後鋒|公視我們的島Podcast​

2024-03-18

一談到白蟻,大家往往聯想到木製家具、裝潢被啃食殆盡的畫面。確實,主要分布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的白蟻,是造成經濟危害、威脅居家環境的害蟲。但轉個角度,其實白蟻也是生態系中不可或缺的益蟲,肩負著分解者的關鍵任務。

五溝水湧泉劫|真的需要這樣整治嗎?

2024-03-15

屏東縣萬巒鄉的五溝水,是台灣第一個依《文化資產保存法》指定保存的客家聚落,獨特的湧泉生態系,與客家文化、水生動植物的興盛密不可分,但這裡的水文環境,近年不斷面臨整治工程的影響,令長期關心當地生態的人們十分憂心…

頁面